吕梦:乳腺癌术后 如何筑起淋巴水肿 “防护墙”
乳腺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等)后,淋巴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手术或放疗导致淋巴系统损伤、淋巴液回流障碍相关。若不及时预防,可能出现术侧上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影响生活质量。本文以下从术后护理、生活习惯、康复手段等方面,为乳腺患者提供科学的淋巴水肿预防指南。
一、术后早期护理:从体位到运动的精准管理
1. 体位管理:抬高肢体,促进淋巴回流
卧床时:用软枕将术侧上肢垫高,使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约 15-30°),利用重力帮助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日常活动:避免长时间下垂或受压,例如乘坐交通工具时可用围巾等支撑手臂,避免手臂悬垂过久。
2. 早期功能锻炼:分阶段循序渐进
术后 24 小时内:开始手指与手腕的微动训练,如握拳、伸指、手腕旋转,每次 10-15 次,每日 3-4 次。
术后 1-3 天:在医生允许下进行肘部屈伸运动(如用健侧手辅助术侧手触摸对侧肩部),避免用力过猛。
术后 4-7 天:尝试肩部小范围活动,如耸肩、缓慢内收外展(外展角度不超过 90°),防止肩关节粘连。
关键原则:锻炼以 “无痛、适度” 为前提,避免过度拉伸或剧烈运动,可搭配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增强循环。
二、生活习惯调整:规避风险,守护淋巴系统
1. 避免上肢损伤与压迫
衣物与饰品:选择宽松衣物,不佩戴过紧的手表、手镯或戒指,防止局部压迫影响淋巴回流。
负重限制:术后 3 个月内避免术侧肢体提重物(通常建议负重不超过 5 公斤),如买菜、抱孩子等,防止因用力导致淋巴液淤积。
医疗操作:主动告知医护人员避免在术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或输液,减少对淋巴系统的二次损伤。
2. 皮肤护理:从清洁到感染防控
日常防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洗澡时用温和沐浴露,避免用力搓洗;洗碗、做家务时戴手套,防止烫伤或划伤。
蚊虫与损伤处理:若被蚊虫叮咬或出现皮肤破损,及时涂抹无刺激性药物,避免抓挠;若出现甲沟炎、皮疹等感染迹象,需立即就医,防止感染加重淋巴水肿。
保湿与防晒:冬季涂抹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夏季外出时做好术侧肢体防晒,避免紫外线损伤。
3. 饮食与体重管理
控盐与消肿:减少高盐饮食(如咸菜、腌制品),避免水分潴留;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帮助维持血管渗透压,减少组织液渗出。
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摄入,补充维生素 C、E,改善血管弹性;避免高脂、高糖饮食,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BMI 18.5-24.9),因肥胖会增加淋巴水肿风险。
三、物理治疗与康复:科学干预助力淋巴循环
1. 淋巴引流按摩:专业手法促进回流
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 “定向按摩”,从近心端(如锁骨下区域)向远心端(手臂、手指)轻柔推压,通过手法刺激淋巴液向健康淋巴区域流动。
注意:按摩前清洁皮肤并使用润滑剂,避免用力按压肿胀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1-2 次。
2. 压力治疗:精准加压,重塑循环
压力袖套 / 绷带:根据臂围选择医用级压力袖套(通常压力值 20-30mmHg),白天活动时佩戴,晚上取下,每 3-6 个月更换一次(避免因弹性减弱影响效果)。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中重度淋巴水肿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周期性气囊充气(如每 10-15 分钟一次),辅助淋巴液回流。
3. 运动康复:低强度运动激活循环
推荐项目:散步、游泳(水的压力可辅助消肿)、瑜伽(避免上肢过度负重动作),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增强心肺功能与全身代谢。
针对性训练:在理疗师指导下进行 “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用术侧手指缓慢向上攀爬)、滑轮训练(通过绳索滑轮辅助肩部外展),改善关节活动度与淋巴循环。
四、监测与干预:早发现,早控制
1. 自我监测:臂围与症状双重观察
臂围测量:每日同一时间、同一部位(如肘上 10 厘米、肘下 10 厘米)测量双臂围度,若术侧较健侧增加 1-2 厘米,或出现皮肤紧绷、发亮、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
症状预警:警惕上肢突然肿胀、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或出现 “橘皮样” 改变,这些可能是淋巴水肿或感染的信号。
2. 定期随访:专业评估防进展
术后每 3-6 个月复诊时,主动向医生反馈上肢情况,接受体积测量(如排水法、周径测量)或超声检查,评估淋巴系统功能。
若已出现轻度淋巴水肿,可通过理疗、压力治疗等手段干预,避免发展为不可逆的重度水肿(如肢体纤维化、皮肤增厚)。
五、心理与生活调适:全方位守护康复之路
淋巴水肿可能带来焦虑、自卑等情绪,可通过加入病友群、心理咨询等方式获取支持,必要时寻求家庭帮助,共同调整生活节奏。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每隔 30 分钟活动上肢或抬高肢体 5-10 分钟;旅行时携带压力袖套,乘坐飞机时尤其注意加压防护,减少高空水肿风险。
六、结语
乳腺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并非单一措施,而是需要贯穿康复全程的 “系统工程”。从早期体位管理到日常习惯守护,从科学运动到专业干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淋巴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患者需与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建立 “预防优先、早期干预” 的意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重拾健康生活。(文 | 济源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