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珠: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从源头阻断激素依赖型肿瘤的生长密码
在乳腺癌的治疗版图中,内分泌治疗如同一位 “沉默的守护者”,通过切断肿瘤生长的 “激素燃料”,从源头遏制癌细胞增殖。约 70% 的乳腺癌属于激素受体(ER/PR)阳性亚型,其生长高度依赖雌激素、孕激素等性激素的刺激,而内分泌治疗正是针对这一特性的精准策略。本文将系统解析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全程管理、临床应用及前沿进展,为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提供科学的治疗参考。
一、内分泌治疗的核心机制与发展历程
1. 阻断激素信号的双重路径
内分泌治疗的本质是通过干预激素合成、受体结合或信号传导,抑制 ER/PR 阳性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抑制激素合成:通过药物抑制卵巢或肾上腺分泌雌激素(如绝经前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GnRHa),或阻断芳香化酶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如绝经后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AI);
竞争激素受体: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如他莫昔芬,可与雌激素竞争性结合 ER,阻止其激活癌细胞生长信号;
灭活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如氟维司群,可直接降解 ER 蛋白,从根本上阻断信号传导。
二、不同治疗阶段的药物选择与注意事项
1. 绝经前后的药物差异
绝经前患者:卵巢仍具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需首先通过 GnRHa(如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功能,再联合他莫昔芬或 AI。他莫昔芬可能引起月经紊乱、子宫内膜增厚,需定期妇科超声监测。
绝经后患者: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主要由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的芳香化酶转化生成,AI(如阿那曲唑)可高效阻断这一过程,但需注意监测骨密度(AI 可能导致骨质流失),必要时补充钙剂和双膦酸盐。
2. 特殊人群的用药调整
妊娠哺乳期患者:内分泌治疗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通过乳汁分泌,需待哺乳结束后启动,妊娠期间可暂用 GnRHa 抑制卵巢功能;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他莫昔芬经肝脏代谢,严重肝功能损伤者需减量或更换为 AI;肾功能不全者使用 AI 无需调整剂量。
3. 长期治疗的副作用管理
潮热盗汗:约 60% 的患者使用 AI 后出现血管舒缩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辛辣食物、规律作息)或短期使用植物类药物(如黑升麻)缓解;
骨安全问题:AI 治疗前需检测骨密度(DXA),T 值≤-2.5 者需联合唑来膦酸等抗骨转移药物,每年复查;
血脂异常:AI 可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建议每 3-6 个月检测血脂,必要时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
三、患者教育:内分泌治疗的依从性与全程管理要点
坚持足疗程治疗:
早期患者需完成 5-10 年的内分泌治疗,擅自停药可能使复发风险升高 30%-50%;
晚期患者需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性,中途换药需经医生评估。
定期随访监测:
每 3-6 个月复查乳腺超声、肿瘤标志物(如 CA15-3);
每年检测骨密度(绝经后 AI 治疗者)、血脂及肝功能;
出现新发骨痛、胸腹水等症状时,及时排查转移可能。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健康体重(BMI 18.5-24.9),肥胖可能增加雌激素生成,降低内分泌治疗效果;
规律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改善潮热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避免外源性雌激素摄入(如蜂王浆、胎盘制品),减少豆制品争议(目前证据显示适量食用不影响疗效)。
内分泌治疗作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 “基石疗法”,历经百年发展已从 “经验性卵巢切除” 迈向 “精准药物 + 靶向联合” 的全新时代。从他莫昔芬到 CDK4/6 抑制剂,每一次药物革新都在刷新患者的生存边界,但治疗的核心始终围绕 “阻断激素依赖” 这一本质。对于 ER/PR 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的全程管理不仅需要医生根据分子分型、绝经状态制定个体化方案,更需要患者以科学的态度配合足疗程治疗、监测副作用。未来,随着基因导向联合治疗的普及,内分泌治疗将与靶向、免疫等疗法深度融合,为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构建更精准、更长效的 “抗癌防线”。(文 | 南阳市中心医院乳腺科 吕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