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今日头条 > 正文

我国狂犬病病例数长达16年下降后首次上升

发布时间:2025-10-28  来源:   
2025-10-28  健康大河南

  10月24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英文周报》发布《数据监测:中国狂犬病病例数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类分析(2005~2024)》。

  分析称,自2006年实施狂犬病综合防控措施后,我国狂犬病病例数在2007年达到3300例的高峰后,进入了长达16年的下降,却在2024年出现“反弹”:较2023年增加36.9%,达167例,且76%集中在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省际边界。

  “反弹”背后藏着哪些原因?不同人群又该如何防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进行了解读。

  “36.9%的增幅看似显著,但实际新增病例不多。”李侗曾解释,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病例数已稳定在100~200例区间,“新增十几、二十例就会让增幅凸显。但从整体看,病例数仍远低于高峰期,彰显了我国2006年以来综合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下降趋势“断档”,李侗曾指出三点原因:

  其一,我国狂犬病病例数已逼近“消除阈值”,进一步下降的难度显著增加。

  其二,近年来全球“疫苗犹豫”问题凸显。欧美多国因麻疹疫苗接种率不足暴发疫情,我国居民自费接种疫苗的意愿也在下降,狂犬病疫苗也受到影响。

  其三,我国各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常有‘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重现’的新闻,热衷野外郊游的公众容易接触到狐狸、豺、浣熊、獾等野生动物,这些可能咬人的食肉目动物均可能携带狂犬病毒”。

  为何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省际边界地区是“重灾区”?

  报告显示,95.9%的病例发生在“历史高流行且病例减少进展较慢”的区域。这表明,此次反弹是在既定高发地区内的局部复发,而非病毒传播上的地理扩散。

  李侗曾补充,这些地区多为靠近山区的农村,野生动物活动频繁,一旦咬伤流浪犬,流浪犬再咬伤家养犬或人,就会形成“野生动物—流浪犬—家养犬—人”的传播链。再加上部分农民对狂犬病预防知识了解不足,被咬伤后可能因就医不便、重视程度不够而未接种疫苗,进一步扩大了感染风险。

  李侗曾强调,此次“局部反弹”并非意味着防控体系失效,而是在提醒我们,狂犬病消除是持久战,需持续聚焦“薄弱区域、薄弱人群、薄弱环节”。针对不同人群,他给出了精准防护建议:

  养宠人士

  首先,家养犬、猫必须按规定接种狂犬病疫苗,尤其是幼犬、幼猫,需在3月龄时完成首针接种,之后定期加强免疫,并保留接种证明。

  其次,带宠物外出时务必用牵引绳约束,避免宠物接触陌生动物,若宠物不慎咬伤、抓伤他人,需立即协助伤者清洗伤口,并督促其及时就医。

  最后,若宠物出现狂躁、畏光、流口水、攻击性行为,需立即隔离,并联系动物防疫部门检测,排除狂犬病毒感染的可能。

  不养宠人士

  生活中不要随意挑逗陌生犬、猫,在农村或郊区行走时要留意环境,避免误入野生动物活动区,遇到野生动物时尽量保持距离。

  一旦被动物咬伤、抓伤,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随后尽快前往医院接种疫苗。

  农村居民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告知孩子不追逐、不投喂动物,家中若有婴幼儿,需避免其单独在户外玩耍,防止被动物咬伤。

  户外爱好者

  前往山区、森林、草原等野生动物活跃区域前,需提前查看当地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的警示,并随身携带碘伏、肥皂水等应急物品,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遇到野生动物不要奔跑、尖叫或攻击,应缓慢后退,避免与动物对视,一旦发现表现异常需立即撤离。还可以在出发前提前接种狂犬病暴露前疫苗,降低被咬伤后的发病风险。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