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薪酬迎新变化!对这类人员薪酬实行全额拨款…
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青海多地交出亮眼成绩单!
9月18日,青海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在省卫生健康委举行,发布会围绕“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题,介绍全省多地在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过程中的实践与成效。
刚察县:对医共体内103名临聘人员按照
每人每月3200余元进行绩效考核补助,
占临聘人员薪酬的70%
刚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马生莲在会上表示,在深化医改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投入保障,夯实医改“资金池”。
“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医疗卫生资金5.49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新建3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业务用房,1个卫生院整体搬迁,实施3个旗舰中(藏)医馆和卫生室藏医阁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DR检查、生化检查等全覆盖,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设备100%达标。
二是强化规划布局,优化医改“一盘棋”。
分别组建了由县人民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由县藏医院牵头的中(藏)医医联体,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县域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三是强化人才建设,激活医改“动力源”。
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合理安置43名订单定向医学生,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医共体内103名临聘人员按照每人每月3200余元进行绩效考核补助,占临聘人员薪酬的70%,为26名退休村医按实际工作年限每月发放20元生活补贴,34名在职村医按照500元/人/年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024年招录大学生乡村医生25名,并纳入专项编制管理,占全州招聘总额的83%。
四是强化关键环节,破解医改“硬骨头”。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情况等纳入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院长年薪、医务人员绩效直接挂钩,倒逼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2024年县域总诊疗人次达15.83万人,较2022年增长19.74%,住院人次达0.4万人,较2022年增长40.01%,2所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均达到45%以上。
门源县:对医共体总院领导班子实行“绩效年薪制”,
对医共体内在编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实行全额拨款
门源县医共体总院副院长、县中医院院长朵永生在会上介绍,截至2025年6月底,县域内门诊、住院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78%、11.57%,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健全机制推动医共体落地。
成立医共体党委,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以“县域内就诊率、基层服务量占比、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定期监测、分析、评价医共体建设成效。
二、加大投入巩固医共体发展。
2021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和购置设备。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对医共体总院领导班子实行“绩效年薪制”,对医共体内在编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实行全额拨款。投入资金1600万元,建设智慧医疗质量控制平台、数字病理信息系统等16个系统,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深化“八统一”推进医共体建设。
截至目前,医共体内部流动46人,累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72名。完善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评先评优等挂钩,人均绩效年增长8%,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共体内统一采购医疗设备400余台(件),调配医疗设备11台(件),总价值约700万元。
海南州:全州卫生健康事业财政投入51.51亿元
落实517名同工同酬人员工资补助6869.4万元
会上,海南州政府副州长 索朗德吉从四个方面重点介绍:海南州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一、聚焦政策导向,
共建共担的医改体系全面建成。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改出政府办医新格局。“十四五”以来,全州卫生健康事业财政投入51.5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占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6%, 切实筑牢医改保障基础。
二是运行体系改革改出群众就医好体验。41个胸痛救治单元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累计收治、识别和处置患者3000多例,急性胸痛患者致死率和抢救成功率呈现“一降一升”。
三是支付方式改革改出医疗机构积极性。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62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中(藏)医日间病房,提供6大类35个病种日间住院服务,已结算医疗费1099人次163.54万元;381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占比达到57.5%,病种覆盖率99.3%;城乡居民和职工参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65.8%、77.4%;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项目590项,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从2021年的176元、3657元下降至目前的124元、3350元,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二、资源均衡布局,
构建县强乡活村稳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着力破解基层医疗薄弱难题,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优势专科为医院发展注入动能,完成102个临床重点专科和高海拔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项目,县域内儿科诊疗、心理睡眠管理等服务全面普及。数字心电图机、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备率均达到100%。推出8类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包,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5%,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6.56%,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
三、优化支撑保障,筑牢医共体发展根基。
我们从信息化、人才、考核三方面发力,为医共体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以信息化疏通发展瓶颈。投资8477.5万元升级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等功能初步应用,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达到267项,实现州、县、乡远程医疗平台全覆盖。
二是以人员下沉赋能基层活力。建立“县域招聘一批、上级派驻一批、对口帮扶一批、巡回医疗一批”的“四个一批”人员补充机制,44名专家、63名管理技术人员、166名乡镇医务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服务,联合打造特色科室82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以待遇保障激发干事动能。两家州级公立医院和6个医共体总院组建财务管理中心,全面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实行岗位差别化薪酬待遇,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州落实517名同工同酬人员工资补助6869.4万元,每年定额补助两家州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资金700万元,农业区、牧业区乡村医生补助每人每年分别增加2400元、3600元,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调动。
四、医防深度融合,落实全民健康大格局。
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深度融合。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覆盖州、县、乡三级的“两病”规范化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建立。11家公立医院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正式投入应用,疾控监督员进驻监督“全覆盖”。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南州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全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重点人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