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康复治疗师因下班后兼职摆摊按摩走红网络,月入过万!
当治疗师群体普遍面临收入压力时,如何平衡生存需求与专业责任?数据显示,我国康复治疗师群体收入长期处于医疗系统较低水平,这直接促使部分从业者选择兼职。
近日,一位康复治疗师因下班后兼职摆摊按摩走红网络。
他以10元10分钟的价格在广场区域服务,日收入大约能超过500元。同时这位治疗师还在空闲时间承接居家康复上门指导,一个月的兼职收入甚至超过了医院的本职工作,达到了月入过万的成就。
这位博主称自己能坚持下去主要是依赖场地人流量较多,受众群体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群体。同时,他也积极采用新媒体的推广方式,吸引了不少客户前来咨询服务。
除了这位博主之外,知知发在某社交平台上,进行此类“康复”兼职的治疗师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人为了取信患者直接把自己的康复治疗师证件置顶来招揽客户……
康复治疗师兼职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兼职,卫生人员下班后摆摊、搞副业的新闻屡见不鲜。对康复治疗师而言,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兼职服务,既能发挥专业价值,又可利用业余时间改善经济状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兼职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警惕:
1. 违规风险:多数医疗机构明确禁止医务人员在外创办企业或挂职其他机构,若私下开展上门康复服务,可能因违反内部纪律面临处分甚至解聘。
2. 法律风险:《民法典》第1218条明确规定,诊疗活动中造成的损害由医疗机构担责。但当服务场景转移至非执业场所,责任主体将发生变更,若操作不当可涉及"非法行医"或"非法康复治疗"。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在从事相关兼职时务必注意行为边界,避免过度宣传医学专业知识,以保护自身权益。
在一系列医务人员兼职引发热议的背后,已有不少人因兼职或创业遭到罚款或离职:
? 2024年3月,上海市奉贤区治疗师李某与妻子创业开展康复治疗服务,因涉嫌非法行医被卫健委罚款14万元;
? 2024年5月,一位因摆摊日入1500元而登上热搜的“90后”检验医师,在走红12天后“主动”从已工作13年的医院辞职;
? 2025年4月,某三甲医院康复治疗师因下班后为患者提供康复上门指导并收取328元报酬,被卫健委处以1万元罚款。
由此可见,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在从事相关兼职时务必注意行为边界,避免违反相关规定和过度宣传医学专业知识,以保护自身权益。
完善康复行业薪酬体系
此外,社会层面也存在争议声音。部分观点认为兼职会分散医务人员精力,影响本职医疗质量。
例如白天在康复科担任治疗师、晚上却在废品站兼职理货员的熊女士,在意外走红后便深陷网络舆论的争议漩涡。
尽管该说法有待商榷,但确实提醒我们需正视潜在矛盾:当治疗师群体普遍面临收入压力时,如何平衡生存需求与专业责任?
数据显示,我国康复治疗师群体收入长期处于医疗系统较低水平,这直接促使部分从业者选择兼职。
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完善行业薪酬体系,提升治疗师群体的职业价值认同。唯有让专业劳动获得合理回报,才能真正实现"医疗回归本质"——既保障从业者专注提升技术水平,又推动康复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