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今日头条 > 正文

我国首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   
2025-07-23  健康大河南

  7月22日,由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牵头的我国首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同步发布。

  据了解,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是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常见的肠道功能障碍症候群,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

  鉴于LAR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各级临床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缺乏指导性共识意见。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策划、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借鉴国外经验和指南,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共识》。

  《共识》涵盖了LARS的定义、临床表现、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症状评估、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提出了术前精准评估、选择性放疗策略及手术方式优化等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术后LARS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总干事、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主任丁健华介绍,该《共识》的发布,将为临床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管理方案,对于推动我国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LARS的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更多阅读:

  什么是LARS综合征?

  LARS综合征是在低位直肠前切除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肠道功能障碍,并且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LARS综合征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包括排便困难、频繁排便、便秘、便失禁和肛门疼痛。术后半年内患者症状最为明显,随着功能逐步代偿,患者症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两年症状将逐渐稳定。

  LARS综合征出现的原因?

  LARS综合征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直肠术后生理结构及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功能代偿不完善。

  1.直肠蓄便功能下降:直肠尤其是直肠壶腹部切除后,直肠蓄便功能明显下降,吸收水分功能降低,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变稀。

  2.直肠排便反射功能受损:低位直肠手术或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盆底神经损伤,进而影响排便反射。

  3.肛门控便功能下降:肛门括约肌、肛提肌等多个肌肉参与控便的功能,近肛门手术可导致括约肌损伤等,导致排便失禁;低位及超低位保肛手术患者由于切除了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肛门静息压降低,患者可以出现熟睡后漏便等现象。

  4.乙状结肠阻便功能降低:乙状结肠能够阻止大便过快进入直肠,直肠术中同时切除了部分乙状结肠,导致大便过快进入直肠,出现便急、便频的症状。

  5.肠道顺应性降低:吻合口漏等感染性因素的出现可以导致吻合口附近肠段炎症发生,持续的炎症导致肠壁纤维化、肠管顺应性下降,肠管舒张及收缩能力均受限,进而出现排便困难。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