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陈乾:从“节气节点”到“健康防线”--中西医如何联手预防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中医院 ICU主治医师 陈乾)你有没有发现,一到清明前后,鼻子就忍不住发痒、打喷嚏;冬至刚过,家里老人的血压就容易波动;夏至一到,孩子总爱拉肚子?其实,节气的变化就像 “健康闹钟”,提醒我们该调整生活方式了。
很多人觉得,中医讲究 “顺时而食”“天人相应”,西医更侧重科学防护,两者好像没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在应对节气带来的健康挑战时,中西医能 “联手” 筑起一道更牢固的健康防线。
一、为什么节气变了,身体容易出问题?
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根据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划分的,比如立春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霜降后昼夜温差变大、寒气加重。而我们的身体就像 “敏感的晴雨表”,会跟着外界环境调整。
西医认为,节气变化时,温度、湿度、气压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 比如气温骤降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湿度太大时,细菌、病毒更容易繁殖,呼吸道和皮肤问题就多了。
中医则更强调 “天人合一”,比如春天对应 “肝”,阳气上升,容易 “上火”;冬天对应 “肾”,需要 “藏精”,过度劳累会伤身体。简单说,节气变化打破了身体和外界的平衡,要是没及时调整,健康就容易 “亮红灯”。
二、分节气看:中西医联手,守住健康防线
咱们挑 4 个最有代表性的节气,看看中西医是怎么 “搭档” 预防的。
1. 立春:阳气回升,防 “春燥”“春困“
立春后,天气慢慢变暖,但空气还很干燥,加上阳气往上走,很多人会觉得口干、喉咙疼(春燥),还总打哈欠、没精神(春困)。
中医怎么防?
重点是 “疏肝理气、润燥补水”。饮食上可以多吃点疏肝的食物,比如韭菜、菠菜、春笋,帮着阳气 “生发”;对付春燥,就吃点梨、银耳、百合,煮个银耳百合粥,又润又舒服。另外,春天适合多出门散步、放风筝,让身体动起来,别总窝在家里,不然 “春困” 会更严重。
西医怎么防?
从 “补水” 和 “调节作息” 入手。春燥其实是身体缺水的信号,每天要喝够 1500-2000 毫升水,别等渴了再喝;室内太干的话,放个加湿器,湿度保持在 40%-60%。对付春困,要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别熬夜,中午可以小睡 20 分钟,比喝咖啡管用,还不会心慌。
中西医怎么联手?
早上喝碗银耳百合粥(中医润燥),出门前在包里装个保温杯,随时补水(西医补水);晚上用温水泡脚(中医疏肝),10 点半前睡觉(西医规律作息),春燥、春困自然就少了。
2. 夏至:高温湿热,防中暑、肠胃病
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又闷又湿,很容易中暑,吃点凉的、剩的食物,还容易拉肚子、肚子疼。
中医怎么防?
讲究 “清热祛湿、健脾养胃”。可以多吃点清热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冬瓜,煮碗绿豆汤当饮料,别加糖太多;湿气重的人,还能吃点红豆、茯苓,帮身体排湿。另外,中医不建议夏天总待在空调房,早上或傍晚可以去树荫下散步,让身体出点汗,别 “憋” 着湿气。
西医怎么防?
核心是 “降温” 和 “防感染”。中暑的关键是体温太高,所以出门要戴帽子、穿浅色透气的衣服,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别长时间在户外;要是觉得头晕、心慌,赶紧到阴凉处,喝瓶含电解质的饮料(别光喝白水)。防肠胃病要注意卫生,剩菜及时放冰箱,吃前彻底加热,别吃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凉西瓜、凉酸奶。
中西医怎么联手?
中午喝碗绿豆汤(中医清热),出门带瓶电解质饮料(西医补电解质);晚上用红豆煮水喝(中医祛湿),剩菜放冰箱前先凉透,吃前用微波炉热透(西医防感染),夏天就能少遭罪。
3. 霜降:温差变大,防感冒、关节疼
霜降后,早晚特别凉,中午又有点热,很多人穿衣服 “跟不上节奏”,容易感冒;有老寒腿、关节炎的人,一遇到冷空气,关节就又酸又疼。
中医怎么防?
重点是 “保暖防寒、护脾养肺”。中医说 “春捂秋冻”,但霜降后别再 “冻” 了,尤其是脖子、膝盖、脚踝这些部位,出门可以围个薄围巾,穿个护膝。饮食上,要多吃点养肺的食物,比如萝卜、白菜、梨,帮着呼吸道抵抗冷空气;还可以吃点山药、南瓜,健脾养胃,增强抵抗力。
西医怎么防?
从 “增强免疫力” 和 “保护关节” 入手。温差大时,衣服要 “分层穿”,比如里面穿薄毛衣,外面穿外套,中午热了能脱掉,避免一冷一热感冒。感冒流行时,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戴口罩,回家先洗手。关节不好的人,别长时间待在阴冷的地方,早上起床后可以慢慢活动关节,比如伸伸腿、转转膝盖,别突然剧烈运动;要是关节疼得厉害,别硬扛,及时去医院做个检查,排除炎症。
中西医怎么联手?
早上出门穿分层衣服、戴围巾(中医保暖 + 西医防温差),包里装个口罩,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戴上(西医防感染);晚上回家用温水泡手泡脚(中医防寒),睡前喝杯温牛奶(西医补充蛋白质,增强免疫力),感冒和关节疼都会少很多。
4. 冬至:天寒地冻,防心脑血管问题、手脚冰凉
冬至后进入 “数九寒天”,气温降到最低,很多老人容易出现血压升高、胸闷的情况,年轻人也总觉得手脚冰凉,捂不热。
中医怎么防?
讲究 “温补阳气、藏精养肾”。冬至是 “补冬” 的好时候,可以吃点温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煮个羊肉萝卜汤,既暖身又补气血。但别补得太猛,比如一次吃太多羊肉,容易上火,搭配点萝卜就能 “中和”。另外,冬天要早睡晚起,别熬夜,让身体 “养足精神”,比如晚上 10 点睡,早上 7 点起,符合 “冬藏” 的规律。
西医怎么防?
核心是 “稳定血压” 和 “保暖护心”。天寒地冻时,血管容易收缩,血压会升高,有高血压的人要每天定时测血压,按时吃药,别随便停药;出门前别猛地开门就走,先在门口站一会儿,让身体适应外界的寒冷,避免血管突然收缩引发不适。手脚冰凉的人,别总抱着暖手宝,要多活动,比如搓搓手、跺跺脚,促进血液循环;晚上睡觉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泡 15 分钟,能让手脚暖和一整晚。
中西医怎么联手?
周末在家煮羊肉萝卜汤(中医温补),饭后半小时测个血压(西医监测血压);晚上用温水泡脚(中医暖身 + 西医促循环),10 点前睡觉(中医冬藏 + 西医规律作息),冬天就能安稳度过。
三、中西医联手,关键在 “简单实用”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多方法,记不住怎么办?” 其实中西医联手预防,不用搞得很复杂,关键是抓住 “两个核心”:
一是 “跟着节气调习惯”。比如春天多出门、夏天少贪凉、秋天注意保暖、冬天适当进补,这些都是中西医都认可的 “顺时养生”。
二是 “不偏信、不盲从”。比如中医说 “补冬”,但西医提醒别吃太多高脂肪的食物,所以我们可以选羊肉、牛肉这些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搭配蔬菜一起吃,既补身体又不油腻;西医说感冒要多喝水,中医说可以煮点生姜红糖水,两者结合,既能补水又能驱寒,好得更快。
最后要提醒大家,节气预防是 “未雨绸缪”,如果身体真的不舒服,比如持续发烧、胸痛、关节疼得不能动,别想着 “靠养生扛过去”,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让医生根据情况判断,该用药用药,该调理调理,这样才能真正守住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