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李宗尚:警惕“沉默杀手”脓毒症,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中医院 ICU主治医师 李宗尚)?“医生!我父亲昨天还只是发烧,今天怎么突然昏迷了?”急诊室里,家属的哭喊声让人揪心。65岁的张大爷因肺炎未及时治疗,引发脓毒症,短短24小时内就从发热发展到多器官衰竭。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全球每年有超过1900万人患脓毒症,其中600万人死亡,存活者中约300万人留下永久性认知障碍。更可怕的是,脓毒症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极易被忽视。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揭开这个“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一、脓毒症是什么?身体如何一步步“崩溃”?
想象你的身体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免疫系统是守城的士兵。当细菌、病毒等“敌人”入侵时,士兵们会拉响警报(发热)、筑起防线(炎症反应)。但如果敌人太强大,士兵们就会陷入混乱,开始无差别攻击自己的城堡——这就是脓毒症。
致命三阶段:
感染期:肺炎、尿路感染、伤口化脓等局部感染未控制。
全身炎症期:病原体毒素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战火”(发热、寒战、心率加快)。
器官衰竭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导致低血压;肺部、肾脏等器官因缺氧而“罢工”。
真实案例:28岁的小李因智齿发炎未治疗,三天后出现高热、呼吸急促,送医时已发生脓毒性休克,肾脏功能几乎丧失。
二、这些症状是身体在“敲警钟”!
脓毒症早期没有“典型剧本”,但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
1. 体温“两极分化”
高热:体温飙升至38.5℃以上,伴随寒战(身体通过颤抖产热)。
低体温: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体温低于36℃,这是病情更危重的信号。
2. 呼吸和心跳“失控”
呼吸频率>20次/分钟(正常人为12-20次),严重时像“离水的鱼”一样喘息。
心跳>90次/分钟,感觉“心脏要跳出嗓子眼”。
3. 精神状态“变脸”
早期:烦躁不安、焦虑,像“热锅上的蚂蚁”。
进展期: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炎症介质攻击大脑)。
4. 皮肤“变色预警”
早期:皮肤潮红、发热(血管扩张)。
危重期:皮肤苍白、湿冷、出现花斑(外周血管收缩,血液优先供应重要器官)。
5. 胃肠道“抗议”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炎症影响消化系统),严重时可导致脱水。
自测小工具:
如果出现发热+呼吸急促+意识改变中的任意两项,立即就医!
三、哪些人更容易被“盯上”?
脓毒症不是“老年专属”,这些人群风险翻倍:
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血糖高,细菌易繁殖;癌症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
慢性病患者:肝硬化患者肝脏解毒能力下降;慢性肾病患者毒素蓄积。
创伤人群:术后患者、烧伤者、车祸伤者(皮肤屏障破坏,细菌易入侵)。
婴幼儿和老人: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或功能衰退。
真实数据:
65岁以上老人患脓毒症的风险是年轻人的10倍。
糖尿病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概率比健康人高3倍。
四、预防脓毒症:从“小事”做起
脓毒症虽凶险,但80%的病例可通过预防感染和早期干预避免:
1. 感染源“零容忍”
皮肤伤口:用碘伏消毒,避免用酒精刺激;每天换药,观察是否红肿渗液。
呼吸道:流感季节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泌尿系统:多喝水,不憋尿;女性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
2. 疫苗“护盾”
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尤其适合儿童、老人)。
数据支持: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65岁以上老人脓毒症风险45%。
3. 慢性病“精细管理”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高血压患者:血压<130/80mmHg,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4. 生活方式“升级”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免疫力。
睡眠:每天7-8小时,熬夜会削弱免疫细胞功能。
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西兰花;少吃高糖高脂食物(糖分会抑制白细胞活性)。
五、家人突发脓毒症?紧急处理三步走
立即拨打120:告知医生患者有“高热+呼吸急促+意识模糊”。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记录关键信息:测量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告知医生患者近期感染史(如肺炎、尿路感染)。
医生提醒:
脓毒症的黄金抢救期是发病后6小时内,每延迟1小时治疗,死亡率增加7.6%!
脓毒症就像 “感染引发的海啸”,来得快、破坏力强,但它的 “预警信号” 其实很明显,预防方法也简单:别忽视小感染,学会识别危险信号,高危人群更谨慎。
记住:身体不会无缘无故 “闹脾气”,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发烧、乏力、尿少,可能是器官在向你 “呼救”。多一分警惕,少一分风险,愿每个人都能远离脓毒症的威胁,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