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罗建翔:蛇虫咬伤不用怕,预防应对有妙招

发布时间:2025-08-26  来源:   
2025-08-26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 见习生 罗建翔)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草丛里、树林中、溪水边,处处是避暑的好去处。但你知道吗?这些清凉之地,也潜藏着危险--蛇虫开始频繁活动,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咬伤。还有,近日有一名男士被自己养的眼镜蛇咬伤,来郑大一附院就诊。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根据《中国蛇伤救治指南2024》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发生25万至28万例毒蛇咬伤。咬伤人群以50岁及以上为主,每年4月至10月多发,7月至9月是蛇咬伤高峰。

  毒蛇咬伤若处理不当,轻则留下残疾,重则危及生命。

  不过大家别担心,只要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就能有效避开风险。

  一、常见 “伤人” 的蛇虫有哪些?

  首先得认识一下这些可能咬伤我们的 “小家伙”,知道它们的习性,才能更好地防范。

  蛇类里,常见的有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等。蝮蛇在我国分布很广,喜欢在草丛、石缝、水边活动,颜色和环境接近,不容易被发现。被它咬伤后,伤口会有两个明显的牙印,很快出现肿胀、疼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眼镜蛇和银环蛇毒性较强,被咬伤后除了局部症状,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呼吸困难等,必须紧急处理。

  昆虫中,蜜蜂和马蜂是 “常客”。蜜蜂蜇人后会留下毒刺,毒液呈酸性;马蜂没有毒刺,但毒性更强,被蜇后疼痛更剧烈,严重的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全身皮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蜱虫也是夏季的 “隐形杀手”,它体型小,喜欢躲在草丛、树叶上,一旦附着在人身上,会钻进皮肤吸血,还可能传播脑炎、出血热等疾病。被蜱虫叮咬后,很多人一开始没感觉,等发现时它已经吸得鼓鼓的了。

  蚊子虽然常见,但也不能小觑。它不仅会让人痒痒,还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夏天雨后的积水处,特别容易滋生蚊子,要格外注意。

  笔者最近从网上信息了解到:最近广东因蚊子传播导致发烧的流行疾病主要是基孔肯雅热。从7月8日监测发现首例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截至7月22日,佛山市已有5个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累计报告3195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染后通常会短时间内出现高烧,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并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还可能出现皮疹、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还有蜈蚣、蝎子,它们多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比如墙角、石头下。被蜈蚣咬伤后,伤口会红肿疼痛;蝎子的毒液更厉害,可能引起全身不适。

  二、蛇虫咬伤的预防:远离风险是关键

  其实,大多数蛇虫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我们做好防范,就能大大减少被咬伤的概率。

  去户外时,穿着要合适。尽量穿长袖上衣和长裤,裤脚可以扎起来,或者塞进袜子里,这样能减少皮肤暴露。鞋子要选高帮的,避免被蛇咬伤脚部。颜色上,别穿太鲜艳的衣服,容易吸引蜜蜂、马蜂。

  在草丛、树林、石堆等蛇虫容易出没的地方,走路要小心。可以用树枝先拍打前方的草丛,“打草惊蛇”,让蛇有机会逃跑。不要随便翻动石头、木块,这些地方可能藏着蜈蚣、蝎子。

  露营或野餐时,要选开阔、干净的地方,远离茂密的灌木丛和积水。食物要密封好,残渣及时清理,免得引来昆虫。晚上尽量用蚊帐或驱蚊液,避免被蚊子叮咬。

  如果遇到蛇,千万别慌张,更不要去招惹它。蛇一般会主动避开人,只要慢慢后退,保持距离,它就不会攻击你。要是被蛇追赶,不要直线跑,可以曲折着跑,或者绕着障碍物跑,蛇的转弯能力没那么强。

  关于蛇咬伤,还有一种情况需要预防,就是厨师在处理蛇类时,蛇被砍头后,其头部的神经并未立即死亡,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常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保持一定的应激反应。当厨师接触到断头的蛇头时,蛇头可能因受到刺激(如触碰、温度变化等)而条件反射地张口咬动,导致人被咬伤。这种情况下,蛇毒依然可能通过毒牙注入人体,造成中毒风险,因此处理蛇类时即使蛇头已被砍下,也需格外小心,避免直接接触。

  家里也要做好防范。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理角落的杂物,不让蛇虫有藏身之处。窗户和门安装纱网,防止昆虫飞进来。花盆里的土壤要经常翻动,避免滋生蜱虫、蜈蚣。

  三、被蛇咬伤了,这样做才正确

  万一真的被蛇咬伤了,别慌,正确的处理步骤能救命。

  首先要判断是不是毒蛇咬伤。看伤口:毒蛇咬伤通常有两个较深的牙印,而无毒蛇的牙印较多、较浅。看症状:被毒蛇咬伤后,伤口会很快出现肿胀、疼痛,还可能有麻木感,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也会较快出现;无毒蛇咬伤后,局部症状较轻,一般不会有全身不适。

  不过有时候很难立刻判断,保险起见,不管是不是毒蛇咬伤,都要按毒蛇咬伤来处理,及时就医。

  处理伤口时,要先让伤者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不要跑动,因为活动会加快血液循环,让毒素扩散得更快。然后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冲洗 15 分钟,把表面的毒液冲掉。

  可以在伤口上方(靠近心脏的一侧)用布带或绳子轻轻绑扎,注意不要绑得太紧,能塞进一根手指为宜,而且每隔 15-30 分钟要松开 1-2 分钟,避免局部组织坏死。绑扎的目的是减缓毒素扩散,不是阻止血液循环。

  别用嘴去吸伤口的毒液,这样很容易让毒素通过口腔黏膜进入自己体内,尤其是口腔有溃疡或伤口时,更危险。也不要在伤口上涂抹酒精、碘酒等刺激性药物,可能会加重局部损伤。

  做完这些初步处理后,要尽快送医院。最好能记住蛇的样子,或者用手机拍下来,告诉医生蛇的颜色、花纹、大小等特征,这样医生能更快地判断用哪种抗蛇毒血清。

  四、被昆虫咬伤,应对方法各不同

  被蜜蜂蜇了,首先要检查有没有毒刺留在皮肤里。如果有,用镊子或指甲轻轻把毒刺挑出来,别用手挤,以免把更多毒液挤到皮肤里。然后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因为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肥皂水是碱性的,能中和一下。最后可以冷敷伤口,减轻肿胀和疼痛。如果被多处蜇伤,或者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立即去医院,可能是过敏反应。

  被马蜂蜇了,处理方法和蜜蜂类似,但马蜂的毒液是碱性的,所以用食醋冲洗伤口效果更好。马蜂的毒性更强,更容易引起严重反应,即使只是被蜇了一下,也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不适,赶紧就医。

  被蜱虫叮咬后,千万别硬拔。蜱虫的口器有倒钩,硬拔会让它的口器留在皮肤里,引起感染。正确的做法是:用细镊子紧紧夹住蜱虫的头部(靠近皮肤的地方),垂直向上慢慢拔出,尽量把整个蜱虫都拔出来。拔出后,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和镊子。如果蜱虫的口器断在了皮肤里,或者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

  当蜱虫紧紧附着在皮肤上难以拔出时,不要强行拔除,以免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内引发感染。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处理:自行处理--使用酒精:用棉球蘸取适量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几分后再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的头部,然后垂直向上平稳、均匀地用力拔出,避免将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使用凡士林:如果没有酒精,也可以涂抹一些凡士林等矿物油覆盖蜱虫,使其窒息,之后再用镊子将其取出;当蜱虫紧紧附着在皮肤上难以拔出时,不要强行拔除,以免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引起感染。可以使用酒精、乙醚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放松或死亡,然后用镊子轻轻将其拔出。拔出时要注意保持蜱虫身体与皮肤垂直,缓慢向上提拉,确保蜱虫完整取出。取出后,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急诊内科的教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蜱虫是辛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之一,这类病毒引发的感染在临床上需引起重视,具体情况如下: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部分亚型(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表现,包括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患者症状一般在被叮咬后数天至一周左右出现,具体因病毒亚型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的常见表现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如果有人被蜱虫咬伤后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一定要引起重视。

  被蚊子叮咬后,别用力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以用肥皂水清洗一下,或者涂抹炉甘石洗剂、风油精等止痒。如果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要警惕传染病的可能,及时就医。

  被蜈蚣、蝎子咬伤后,先用肥皂水冲洗伤口,然后冷敷止痛。如果疼痛剧烈,或者出现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要尽快去医院。

  蛇虫咬伤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责任编辑: 孟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