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罗建翔:预防中暑,科学应对有方法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 见习生 罗建翔)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在户外没走多久就头晕眼花、大汗淋漓;在闷热的车厢里待一会儿就恶心想吐;甚至有人突然晕倒在地,意识模糊……这些可能都是中暑的信号!
近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住院诊疗的患者中有一位大学生,就是在放假期间打工送外卖,送了1天外卖后出现晕倒在地,意识不清,被人送往医院后被发现是严重的中暑,急诊内科的教授诊断他为“劳力性热射病”;还有一位老先生,因为有关节炎病史,怕受凉,在家中穿很厚的衣物、盖很厚的被子,导致高热四十多摄氏度,在老家诊所输液十几天仍然高热不退,并出现了肝功能、心肌酶严重受损,意识不清,紧急被送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急诊内科的教授诊断为“经典型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中严重的类型,严重者可导致人死亡。
查阅相关数据,笔者发现中国疾控中心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夏季我国因中暑就医的人数超过10万,而实际中暑但未就医的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5-10倍。也有其他数据表明,每年夏季因中暑就医人数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
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您如何“清凉一夏”,远离中暑困扰。
一、为什么会中暑?
要想防中暑,得先明白它是怎么回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 “空调”,正常情况下,能通过出汗、呼吸等方式把体温维持在 37℃左右。但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这台 “空调” 可能会 “罢工”。
当环境温度超过 35℃,尤其是湿度又大的时候,人体出汗散热的效率会大大降低。这时候如果还在进行体力活动,身体产生的热量排不出去,就像关在密闭房间里的电脑,温度会越来越高。当核心体温超过 38℃,就可能出现中暑症状;超过 40℃时,身体的器官就会像被 “煮” 过一样,出现损伤,这就是严重中暑了。
哪些人更容易中暑呢?老年人和小孩首当其冲,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弱;肥胖人群也容易中招,多余的脂肪就像一层隔热垫,不利于散热;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比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暴露在烈日下,中暑风险会成倍增加;还有些人因为工作忙,长时间待在没有空调的室内,或者剧烈运动后没有及时补水,也可能被中暑找上门。
二、中暑有哪些信号?
中暑不是一下子就 “爆发” 的,它会分阶段给我们发出信号。及时捕捉这些信号,能避免病情加重。
最开始是 “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体温可能稍微有点升高(不超过 38℃)。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到阴凉处休息,喝点水,症状很快就能缓解。
如果没重视,就会发展成 “轻症中暑”。体温会升到 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者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这时候需要赶紧处理,否则可能进一步加重。
最严重的是 “重症中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热射病”。这时候体温会超过 40℃,患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每耽误一分钟,危险就增加一分。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 “阴暑”,就是在高温环境下突然进入空调房,或者大量喝冰饮,导致毛孔收缩,热量散不出去而中暑。表现为发热无汗、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夏天在空调房待久了不舒服,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三、科学预防中暑,这些方法要记牢
预防中暑,关键在一个 “防” 字。只要做好这些事,就能大大降低中暑的风险。
首先,要避开高温时段外出。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是上午 10 点到下午 4 点,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戴宽檐帽子,既能遮阳又能通风;穿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深色衣服吸热,紧身衣会影响散热;涂好防晒霜,不仅能防晒伤,还能减少热量吸收。
其次,要及时补水补盐。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光喝水不够,还要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可以自己在家调配淡盐水(一杯水加半啤酒瓶盖盐),也可以喝运动饮料,但要注意别喝太冰的,以免刺激肠胃。补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喝 100-200 毫升,不要等口渴了才喝,那时候身体已经缺水了。
对于户外工作者,每工作 1-2 小时,就要到阴凉处休息 10-15 分钟。有条件的话,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感到不适时及时使用。郑大一附院急诊内科收治了一名建筑工人,在室外的高空作业中出现中暑症状,意识不清导致从高空坠落,导致全身多处外伤。提醒炎热的夏季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要加强中暑预防及高空安全防范。
室内也要注意。开空调时温度不要太低,26-28℃比较合适,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长时间开空调的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老年人不要因为怕费电而不开空调,高温对他们的身体伤害更大。
饮食上也有讲究。夏天可以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汤、冬瓜汤、西瓜等,但要注意适量,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另外,夏天新陈代谢快,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比如鱼、肉、蛋、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四、中暑了该怎么应对?
万一真的中暑了,别慌,科学应对能有效缓解症状,避免病情恶化。
如果是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要立即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紧身衣服,让患者平躺休息。可以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大血管丰富的地方,帮助散热。也可以用风扇吹,但不要直接对着空调或风扇猛吹,以免受凉。
给患者补充含盐的清凉饮料,比如淡盐水、运动饮料,每次少量饮用,不要一次喝太多,以免引起呕吐。如果患者有头痛、头晕,可以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解暑药,但要注意,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开车的人要慎用。
经过这些处理后,一般轻症中暑患者在 30 分钟到 1 小时内就能缓解。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体温持续升高,就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如果遇到重症中暑(热射病),情况就非常紧急了,这时候每一秒都很关键。在拨打 120 的同时,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用凉水擦拭全身,或者把患者浸泡在凉水中(注意不要用冰水,以免刺激血管收缩,影响散热);如果有冰袋,可以放在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如果患者还有意识,可让其饮用淡盐水,但如果已经昏迷,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呛咳或窒息。
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记住,热射病的死亡率很高,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记住,中暑虽然常见,但只要重视它、了解它,就能有效防范,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也能保持健康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