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陈凯:心脏“阀门”坏了?主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来帮忙
健康大河南讯:(文│原阳县人民医院 心内二病区 主治医师 陈凯)心脏就像一台精密的“水泵”,每天跳动约10万次,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主动脉瓣是心脏与主动脉之间的“单向阀门”,确保血液只能从心脏流向全身。当这个“阀门”因钙化、先天缺陷或疾病变窄时,心脏需要更用力泵血,长期超负荷工作可能导致心衰、晕厥甚至猝死。
主动脉瓣狭窄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但现代医学的介入治疗技术,正为患者打开新的生命通道。
一、主动脉瓣:心脏里的 “重要阀门”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四居室的房子,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动脉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单向阀门:当左心室收缩时,这个 “门” 会打开,让血液从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输送到全身;当左心室舒张时,“门” 会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回左心室。
正常情况下,这个 “门” 开关灵活,血液能顺畅通过。可如果主动脉瓣因为老化、风湿、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变厚、钙化,“门” 就会变窄,打开的幅度变小,这就是主动脉瓣狭窄。
二、哪些人容易得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就像家里的门窗用久了会老化一样,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也可能出现钙化、狭窄,医学上称为 “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
除了年龄,以下人群也容易中招:
有先天性主动脉瓣发育异常的人,比如天生主动脉瓣就只有两叶(正常是三叶),更容易早期出现狭窄。
得过风湿性心脏病的人,风湿热可能会损伤主动脉瓣,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引发狭窄。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这些疾病会加速主动脉瓣的老化和钙化。
三、主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不开胸也能修 “阀门”
以前治疗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主要靠开胸手术,把病变的瓣膜换成人工瓣膜。但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很多高龄、身体弱的患者难以承受。而介入治疗就像 “微创手术”,不用打开胸腔,通过导管就能完成瓣膜置换,让很多患者有了治疗机会。
介入治疗的大致过程(不用记细节,了解大概就行):
穿刺血管:医生会在患者的大腿根部或手腕处找一个动脉血管,用针穿刺一个小口,就像打针一样。
送入导管:通过这个小口,把一根细细的导管沿着血管一直送到心脏的主动脉瓣位置。导管里装着压缩的人工瓣膜。
撑开瓣膜:到达位置后,医生通过导管释放人工瓣膜,让它像 “小伞” 一样撑开,取代原来狭窄的主动脉瓣,牢牢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
完成手术:确认新瓣膜工作正常后,撤出导管,手术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一般 1-2 小时,患者通常是局部麻醉,意识清醒,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
这种介入治疗有个很长的名字叫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但我们不用记,只要知道它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式就行。
四、介入治疗适合哪些人?
不是所有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都需要介入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身体状况来判断。一般来说,以下情况可能会推荐介入治疗:
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如活动后气短、胸痛、头晕)。
年龄较大(比如 70 岁以上),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虽然年龄不大,但合并有其他疾病(如严重肺病、肾病),开胸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而对于轻度狭窄、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马上治疗,定期复查就行,就像家里的门有点卡,但还能正常用,先观察着,不用急着换。
五、介入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
介入治疗后不是 “一劳永逸”,还需要好好护理,才能让新 “阀门” 用得更久:
1. 按时吃药
术后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保护新瓣膜。一定要按时吃,别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2. 定期复查
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都要去医院做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看看新瓣膜的工作情况,有没有出现异常。
3. 慢慢恢复活动
术后初期要注意休息,别做重体力活,但也不能一直躺着。可以从散步等轻度活动开始,慢慢增加活动量,让身体逐渐适应。具体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活动,听医生的建议。
4.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清淡,少吃油腻、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瘦肉等,保护血管健康。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和心脏,影响新瓣膜的寿命。
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这些指标正常了,才能让心脏和新瓣膜 “轻松工作”。
六、介入治疗安全吗?效果如何?
很多人会担心:“往心脏里放个东西,安全吗?” 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很成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当然,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比如血管损伤、瓣膜位置不当等,但医生会在术前做好充分检查和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
从效果来看,大部分患者术后症状会明显改善,活动后不喘了,胸痛、头晕的症状也消失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就像王大爷,术后半个月就能遛弯、买菜,他说:“感觉心脏一下子轻松了,又能像以前一样生活了。”
主动脉瓣狭窄就像心脏的 “阀门” 出了故障,拖得越久,对心脏的伤害越大。如果出现活动后气短、胸痛、头晕等症状,别以为是 “老了正常现象”,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现在的介入治疗让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变得更简单、更安全,尤其是对高龄、身体弱的患者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记住,心脏的健康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早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才能让心脏一直有力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