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董鑫:聚餐暴食当心!别让 “吃” 毁掉胰腺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董鑫)周末和朋友聚会,火锅、烧烤、啤酒轮番上阵,享受完美食的畅快,却在深夜被一阵剧烈腹痛 “叫醒”,疼得直不起腰、直冒冷汗,还止不住地呕吐——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
近年来,急诊室里因急性胰腺炎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都是因为一顿 “放纵餐” 进了医院。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其实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里。
一、急性胰腺炎:被 “吃” 出来的危险信号
胰腺就像我们身体里的 “化工厂”,平时默默分泌消化液,帮助肠胃分解食物。但当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或胆管堵塞时,这些消化液会在胰腺里 “造反”,开始消化胰腺自身组织,引发剧烈炎症,这就是急性胰腺炎。它发病迅猛,轻者腹痛、恶心,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痛,疼痛像刀割或绞拧一样,还可能蔓延到背部。很多患者形容这种疼痛 “比生孩子还难受”,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但吐完后疼痛并不会缓解。此外,部分人会出现肚子发胀、皮肤发黄、发烧等症状。如果聚餐后出现这些表现,千万别以为是 “吃多了消化不好”,一定要及时就医。急性胰腺炎绝不是可以"扛过去"的小病!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20%,即使康复也可能遗留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及时就医是关键!
二、这些 “坏习惯” 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胰腺
(一)暴饮暴食与过度饮酒
火锅配奶茶、炸鸡配可乐,再加上几瓶啤酒,这样的 “快乐套餐” 是急性胰腺炎的头号诱因。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让胰腺超负荷工作;而酒精不仅直接刺激胰腺,还会让胰液分泌紊乱,大大增加发病风险。数据显示,长期大量饮酒的人,患急性胰腺炎的几率是普通人的 5 倍。
(二)胆结石 “捣乱”
胆囊和胰腺通过一根 “小水管”(胰胆管)相连,如果胆管里有结石,结石一旦卡住 “水管”,胰液就会 “无路可走”,只能反过头来攻击胰腺。临床上,约 40%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是由胆结石引发的。
(三)高脂血症
爱吃肥肉、甜品,不爱运动,血液里的脂肪就会越积越多。当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时,胰腺的血管容易被 “油堵”,引发炎症。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四)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副作用、感染、外伤,甚至怀孕后期以及罕见的遗传因素都可能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导火索。
三、确诊后怎么办?为什么医生如此重视
一旦怀疑急性胰腺炎,医生会通过抽血检查(看淀粉酶、脂肪酶指标)、B 超或 CT 来确诊。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对于轻症患者,通常需要禁食 1 - 3 天,让胰腺 “休息”,同时通过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使用药物抑制胰液分泌、缓解疼痛。很多人听到 “禁食” 会担心饿坏身体,其实静脉输液能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等病情好转后,再从米汤、藕粉等清淡流食开始逐步恢复饮食。而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抗感染、血液净化等治疗,甚至进行手术清除坏死组织。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患者的身体,也考验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
康复期同样关键。出院后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低脂、低糖、高蛋白原则,比如选择清蒸鱼、水煮蔬菜,避免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绝对禁酒,即使康复后也不能 “小酌”;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胰腺功能和血脂、血糖指标。有患者因为康复期没管住嘴,吃了顿红烧肉,结果胰腺炎复发,不得不再次住院。
四、预防胜于治疗,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
预防急性胰腺炎,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一)饮食有节制
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新鲜蔬果。聚餐时可以主动提议 “健康饮食局”,比如选择清蒸、凉拌菜,用果汁代替酒精饮料。
(二)戒酒限酒
酒精对胰腺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能不喝就不喝,实在推脱不了,也尽量浅尝辄止。
(三)控制基础疾病
有胆结石、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要遵医嘱治疗,定期体检,避免病情诱发胰腺炎。
(四)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代谢。
急性胰腺炎就像身体发出的 “红色警报”,提醒我们健康不是用来挥霍的资本。从下一顿饭开始,告别暴饮暴食,远离过度饮酒,给胰腺 “减负”,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 “续航”。记住,疾病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别等疼痛找上门,才后悔没有善待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