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陈盼盼:别让“虫牙”蛀空你的笑容,龋齿防治秘籍在此
健康大河南讯:(文|邓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住院医师 陈盼盼)“喝口冰水牙就像被电到一样疼!”25岁的白领小李对着镜子查看牙洞,后悔没早点重视那颗隐隐作痛的“虫牙”。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龋齿患病率高达88.1%,而35-44岁人群中,平均每人有2.6颗龋齿。这些看似微小的牙洞,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渐蛀空牙体,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最终导致牙齿脱落。那么,牙齿上的“虫子”究竟从何而来?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筑起防蛀屏障?
一、龋齿形成的“邪恶三角”:细菌、食物与时间的共谋
很多人误以为龋齿是牙齿被“虫子”蛀蚀,实则是口腔内细菌、食物残渣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如同一场缓慢的“牙齿腐蚀战”,而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变形链球菌的厌氧细菌。
当我们吃完甜食或精制碳水(如面包、饼干),食物残渣会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牙菌斑”。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迅速聚集在牙菌斑中,将食物中的糖分分解为酸性物质(主要是乳酸)。这些酸如同“腐蚀剂”,持续作用于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人体最坚硬的组织),pH值低于5.5时,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就会开始溶解。如果这个脱矿过程持续超过20分钟,牙釉质就会出现微小的缺损,形成初期龋齿。
更危险的是,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不断繁殖,酸性物质持续产生,随着时间推移,龋齿会从牙釉质向牙本质、牙髓腔发展。牙本质中有无数细小的管道连接牙髓,当龋洞深入到牙本质深层时,冷热刺激会通过这些管道传导至牙髓,引起敏感疼痛。若此时仍不治疗,细菌会侵入牙髓腔,引发牙髓炎,出现剧烈的放射性疼痛,夜间尤甚。“我疼得整宿睡不着,半边脸都肿了,医生说再不治就得拔牙。”大学生小王回忆起急性牙髓炎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二、暗藏危机的“致龋陷阱”:这些饮食习惯正在伤害牙齿
“我每天刷牙,怎么还长虫牙?”门诊中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刷牙只能清除部分牙菌斑,而饮食习惯对龋齿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饮食中的“致龋陷阱”,正悄悄为细菌提供“弹药”。
隐形糖分的威胁远超想象。除了明显的糖果、蛋糕,很多看似健康的食物也含有大量添加糖:一瓶500ml的含糖饮料含糖约50克,相当于10块方糖;早餐吃的全麦面包、涂抹的果酱、甚至某些品牌的酸奶,都可能是糖分“隐藏者”。口腔医学研究表明,频繁摄入含糖食物(如每小时吃一次零食),会使口腔持续处于酸性环境,牙齿脱矿速度加快3倍以上。幼儿园老师发现,每天午点吃饼干的孩子,龋齿发生率比吃水果的孩子高40%。
精制碳水化合物的致龋性同样不可小觑。米饭、面条等主食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后会产生麦芽糖,而面包、薯片等经过烘烤的精制碳水,在口腔中更容易被细菌利用产酸。值得注意的是,粘性食物(如年糕、奶糖)会长时间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持续的酸攻击,这类食物的致龋风险比普通甜食高2-3倍。“我家孩子特别爱吃软糖,每次吃完都不肯漱口,结果后排大牙全蛀了。”一位妈妈在牙科诊所懊悔地说。
饮食习惯的误区还包括:睡前吃零食后不刷牙、用含糖饮料代替水、咀嚼无糖口香糖超过 15 分钟(部分代糖可能刺激唾液分泌,但过量仍有风险)等。更隐蔽的是酸性食物的影响,柑橘类水果、碳酸饮料虽然不含糖,但低 pH 值会直接腐蚀牙釉质,这类食物食用后若立即刷牙,反而会加速牙釉质磨损,正确做法是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刷牙。
三、龋齿防治“组合拳”:从日常护理到医学干预
幸运的是,龋齿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科学的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口腔专家推荐的“防蛀组合拳”,涵盖日常护理、饮食调整和医学干预多个层面。
(一)基础防护:正确刷牙与牙线清洁
刷牙要遵循 “三三制”:每天刷牙 3 次(早中晚),每次 3 分钟,选用含氟牙膏(氟离子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采用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齿呈 45 度角,水平震颤刷动),尤其要注意清洁牙齿邻面和咬合面的窝沟。但刷牙无法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因此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单纯刷牙只能清除 60% 的牙菌斑,配合牙线清洁可使龋齿发生率降低 40%。
(二)饮食调控:建立 “抗龋饮食模式”
减少精制糖摄入是关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50 克(约 10 块方糖),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内。用新鲜水果代替甜点,选择无糖酸奶、全麦面包(注意查看成分表,避免添加糖),喝含糖饮料时使用吸管,减少与牙齿的接触。吃完酸性食物后及时用清水漱口,可在水中加半勺小苏打(碳酸氢钠),中和口腔酸性环境。此外,适当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 D 的食物(如牛奶、奶酪、深海鱼),有助于增强牙齿矿化程度。
(三)医学干预:窝沟封闭与涂氟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窝沟封闭是预防后牙龋齿的有效手段。后牙的咬合面有许多天然窝沟,容易滞留食物残渣,窝沟封闭就是用高分子材料将这些窝沟填平,形成保护屏障。临床数据显示,做过窝沟封闭的牙齿,龋齿发生率比未封闭者低 80%。涂氟则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专业牙科机构通过涂布氟保护漆,为牙齿增加一层抗酸 “盔甲”,建议儿童每 3-6 个月涂氟一次,成人每年 1-2 次。
(四)早期发现:定期口腔检查
龋齿在初期阶段(牙釉质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疼痛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因此,定期口腔检查(每 6-12 个月一次)至关重要,牙医通过口腔镜和 X 线检查,能发现早期龋齿并及时干预。对于已经形成的龋洞,应尽早进行充填治疗(补牙),避免病情恶化。“我每年洗牙时让医生检查,上个月发现一颗牙有浅龋,及时补了就没再疼过。” 注重口腔健康的张女士分享经验说。
四、龋齿治疗误区:这些错误观念可能耽误病情
“虫牙不疼就不用治”“补牙材料会掉,不如等严重了拔牙”…… 这些错误观念是导致龋齿恶化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早期龋齿(浅龋)仅需去除腐质后直接充填,治疗简单且费用低;若发展到牙髓炎,就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抽除感染牙髓),不仅过程复杂,还可能影响牙齿寿命;而牙齿脱落不仅影响咀嚼和美观,还会导致邻牙移位、对颌牙伸长,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
还有人担心补牙材料(如复合树脂)会脱落或对身体有害,现代牙科材料已非常先进,优质的复合树脂与牙齿粘结牢固,颜色接近天然牙,且不含甲醛等有害物质。对于深龋近髓的情况,医生会先进行护髓处理,再充填材料,最大程度保护牙髓活力。“我之前怕补牙疼,拖了半年结果牙髓炎了,治疗过程比补牙难受多了。” 小李的经历提醒我们,对待龋齿,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减少痛苦和费用的最佳策略。
从一颗小小的牙洞到不得不拔牙,龋齿的发展往往是一个漫长而隐蔽的过程。当我们对着镜子露出笑容时,洁白坚固的牙齿不仅是健康的标志,更是自信的源泉。通过科学的口腔护理、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定期的医学检查,我们完全能够阻止“虫牙”的侵蚀,让笑容始终绽放光彩。毕竟,最好的治龋方法,永远是在龋齿形成之前就做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