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李亮亮:女性必看!尿频、尿痛可能是“尿路感染” 3招教你科学预防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生 李亮亮)“明明刚去过厕所,怎么又想尿了?”“排尿时刺痛感像针扎一样……”当这些症状频繁出现,不少女性可能以为是劳累所致,却忽视了一个常见的健康隐患——尿路感染。在成年女性中,约50%-6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尿路感染,其发病率是男性的8-10倍。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和阴道较近,细菌容易趁虚而入。
一、尿路感染:女性私密处的“细菌战争”
尿路感染是指细菌在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异常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炎症,最常见的是膀胱炎。典型症状除了尿频、尿急、尿痛外,还可能伴随尿液浑浊、有异味,严重时会出现血尿或腰痛。26岁的上班族小琳就曾深受其苦,她因工作忙碌常憋尿,某天突然出现每10分钟就想排尿的情况,排尿时的灼痛感让她坐立难安,就医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膀胱炎,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超出正常范围10倍。
细菌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上行感染,即细菌从尿道进入膀胱,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血行感染,细菌通过血液到达泌尿系统;淋巴感染,较少见。而女性独特的生理构造为细菌入侵提供了 “便利通道”,尿道长度仅3-5厘米,相比男性20厘米左右的尿道,细菌更易“长驱直入”。加上阴道口和肛门附近本身就有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感染。
二、这些习惯正在为细菌“打开方便之门”
(一)久坐憋尿:细菌繁殖的“温床”
现代女性因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会导致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温度升高,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憋尿更是大忌,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相当于给细菌提供了“培养液”,使其大量繁殖。研究表明,经常憋尿的女性患尿路感染的风险比常人高3-5倍。32岁的设计师阿雅,因赶项目连续几小时憋尿,最终出现了尿频、尿痛症状,尿液检查显示细菌数量超标。
(二)卫生习惯不当:细菌的“助攻”
很多女性存在卫生误区,比如擦拭方式错误,大便后从后往前擦拭,容易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经期护理不当,卫生巾更换不及时,潮湿的环境成为细菌繁殖的天堂;过度清洁阴道,频繁使用洗液冲洗,会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降低局部抵抗力。28岁的小薇曾因经期两天才更换一次卫生巾,随后出现了尿路感染症状。
(三)性生活刺激:细菌的“入侵契机”
性生活时,尿道周围的细菌容易被挤压进入膀胱,引发“蜜月性膀胱炎”。如果性生活后不及时排尿,细菌就有更多时间在膀胱内定植繁殖。调查显示,约20%的女性在性生活后会出现尿路感染症状。
(四)饮水不足:尿液的“稀释缺失”
每天饮水不足,会导致尿液浓缩,对尿道的冲洗作用减弱,细菌更容易在泌尿系统内停留和繁殖。很多女性为了避免频繁上厕所而刻意少喝水,这反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三、科学预防:构筑尿路“防护墙”
第一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饮水: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相当于7-8杯(每杯200-250毫升),让尿液充分冲洗尿道,带走细菌。建议每隔1-2小时主动喝一次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某医院泌尿外科的统计数据显示,坚持每天足量饮水的女性,尿路感染复发率降低40%。
避免久坐憋尿: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有尿意时及时排尿,不要刻意忍耐。对于久坐办公的女性,可设置手机提醒,定时起身喝水、上厕所。
注意个人卫生:大便后用纸巾从前往后擦拭,避免细菌从肛门转移到尿道;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经期更要注意卫生,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一次,选择透气、棉质的卫生巾。
第二招:性生活前后的“防护措施”
事前清洁:性生活前,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带入的机会。
事后排尿:性生活后女性应立即排尿,利用尿液的冲洗作用将可能进入尿道的细菌排出体外。研究表明,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可使尿路感染风险降低50%以上。
必要时用药:对于频繁在性生活后出现尿路感染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于性生活后服用一次抗生素进行预防。
第三招:增强身体免疫力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西兰花等),维生素C可使尿液呈酸性,抑制细菌生长;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尿道黏膜充血。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给细菌可乘之机。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30分钟左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尿路感染虽然常见,但并非不可预防。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感染。记住,爱护自己的身体,从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健康信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