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冯校迅:乳腺癌的早期信号有哪些?早知道早预防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2025-06-1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治医师 冯校迅)镜子前的日常检查,是35岁的李女士坚持了5年的习惯。当她在左乳外上象限摸到一个无痛小肿块时,立刻警惕起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发现,让她在乳腺癌早期就得到了治疗。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发病率占女性癌症首位,但如果能在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那些被忽视的细微变化,可能正是身体发出的“救命信号”。

  一、不可忽视的“五大早期征兆”

  乳房肿块的“异常凸起”多数乳腺癌早期表现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摸起来像鼻子的硬度,活动度差。不同于经期前的生理性乳腺增生(多为双侧、囊性、活动度好),乳腺癌肿块通常不会随月经周期变化。有研究显示,80%的乳腺癌患者是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

  乳头溢液的“颜色警报”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需高度警惕,尤其是血性(鲜红色、暗红色)或咖啡色溢液。一位患者因乳头反复分泌淡黄色液体,被误认为是“乳腺导管扩张”,拖延半年后才确诊为导管内癌。正常生理性溢液多为透明或乳白色,且量少。

  皮肤改变的“橘皮预警”癌细胞堵塞乳房淋巴管时,皮肤会出现类似橘子皮的凹陷和水肿。这种改变通常从局部开始,比如乳头周围皮肤变厚。曾有位患者发现胸罩摩擦部位的皮肤总是“起皮”,以为是过敏,检查后才发现是乳腺癌导致的淋巴回流障碍。

  乳头乳晕的“形态异常”乳头突然内陷、偏向一侧,或乳晕皮肤变粗糙、脱屑,可能是癌细胞侵犯乳晕下组织所致。一位妈妈在哺乳期结束后,发现右侧乳头持续内陷,不同于哺乳期的暂时凹陷,最终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的“无痛肿大”乳腺癌最早转移的部位是腋窝淋巴结,表现为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无痛肿块。很多患者是在穿无袖上衣时发现腋窝“鼓包”,才引起重视。数据显示,约3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

  二、高危人群的“潜伏因素”

  遗传基因的“先天风险”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终身患乳腺癌风险高达80%。如果母亲或姐妹患有乳腺癌,本人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30岁的王女士因家族史定期筛查,在28岁时就发现了微小癌灶,比一般患者提前5年确诊。

  激素水平的 “长期影响”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35岁后初产,都会增加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时间。数据显示,未生育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比经产女性高30%,而母乳喂养超过1年可降低10%风险。

  生活方式的“后天推手”长期熬夜导致内分泌紊乱,肥胖(BMI≥28)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每周饮酒3次以上者乳腺癌风险增加15%。一位长期久坐办公、喜欢吃油炸食品的白领,体检时发现乳腺钙化灶,活检结果为早期原位癌。

  三、早筛早防的“黄金策略”

  每月一次的“居家自检”建议在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面对镜子观察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凹陷;仰卧位用指腹按顺时针方向轻压乳房,从乳晕开始向外检查,注意不要用手抓捏。“五步自检法”:看、触、挤、拧、查腋窝,熟练后每次只需3分钟。

  每年一次的 “专业筛查”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做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可联合乳腺超声;高危人群(如遗传史、良性肿瘤史)从30岁开始筛查,必要时做乳腺MRI。钼靶检查能发现0.5cm以下的微小钙化灶,比触诊早2-3年发现癌症。

  健康生活的 “基础防护”饮食上遵循 “彩虹原则”:每天吃5种颜色的蔬果,多吃西兰花、亚麻籽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20%乳腺癌风险;保持情绪舒畅,长期焦虑会使乳腺增生风险增加30%。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