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冯校迅:急性乳腺炎来袭 哺乳期妈妈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2025-06-1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治医师 冯校迅)凌晨三点的卧室,新生儿的啼哭划破寂静,宝妈揉着胀痛的乳房起身哺乳,却发现左侧乳房发烫发硬——这可能是急性乳腺炎的前兆。作为哺乳期女性的常见困扰,急性乳腺炎就像乳房突然“发炎罢工”,约30%的哺乳期妈妈会遭遇这种情况,尤其在产后1-3个月最为高发。当乳腺导管被乳汁堵塞,细菌乘虚而入引发感染,轻则乳房肿痛,重则高烧化脓,让本就辛苦的哺乳之路雪上加霜。

  一、诱发炎症的“三大导火索”

  哺乳姿势不当的“堵奶危机”很多新手妈妈没掌握正确含乳姿势,宝宝只叼住乳头而未含住乳晕,导致吮吸效率低,乳汁淤积在乳腺管内。就像水管被异物堵塞,水流不畅就会引发“泛滥”。曾有位妈妈为了让宝宝快点吃饱,总用手指按压乳房,反而压迫导管加重堵塞,2天后乳房就出现了硬块。

  乳汁淤积的“细菌温床”断奶期突然停止哺乳,或宝宝食量减少后未及时排空乳汁,都会让乳汁在乳房内堆积。此时乳腺组织就像一个温暖潮湿的培养皿,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容易大量繁殖。数据显示,乳汁淤积超过24小时,发生乳腺炎的风险会增加40%。

  乳头破损的“感染入口”宝宝长牙期的啃咬、吸奶器使用不当造成的皲裂,都会让乳头出现细小伤口。一位哺乳期妈妈因乳头反复被宝宝咬破,没及时处理,结果细菌通过伤口侵入乳腺,引发了化脓性乳腺炎,不得不暂停哺乳。

  二、身体发出的“炎症警报”

  初期:乳房胀痛的 “预警信号”哺乳时感觉单侧乳房刺痛,触摸有核桃大小的硬块,皮肤温度比另一侧高。很多妈妈误以为是 “涨奶”,热敷后反而加重肿胀。其实这是乳腺导管堵塞的早期表现,就像水管开始出现泥沙沉积,需要及时疏通。

  中期:红肿发热的“危险升级”硬块范围扩大,皮肤变红发烫,体温升高到38℃左右。此时细菌已开始引发炎症反应,乳腺组织充血水肿。有位妈妈在出现这些症状后仍坚持哺乳,结果3天后乳房出现波动感,不得不去医院切开排脓。

  晚期:化脓高烧的“紧急状态”乳房局部变软,出现白色脓点,体温飙升至39℃以上,伴有寒颤乏力。这说明乳腺已经化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败血症。临床案例中,曾有妈妈因拖延就医,导致乳房多处脓肿,愈合后留下明显疤痕。

  三、科学应对与日常防护

  哺乳期的“通乳指南”发现乳房硬块后,先调整哺乳姿势:让宝宝下巴对准硬块方向吮吸,利用吸力疏通导管。哺乳后用温毛巾冷敷10分钟,减少组织水肿。一位二胎妈妈分享经验:“每次喂完奶用梳子背沿乳腺走向轻轻梳理,能明显减少堵奶次数。”

  炎症期的“分级处理”低烧(<38.5℃)时可继续哺乳,但要增加哺乳次数,让宝宝帮助排空乳汁;高烧(>38.5℃)需暂停患侧哺乳,用吸奶器每2小时排空一次,避免乳汁淤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选择要遵医嘱,像青霉素类药物在哺乳期使用是安全的,但擅自用药可能影响宝宝健康。

  预防大于治疗的“护乳习惯”每次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避免使用肥皂刺激皮肤;穿棉质透气的哺乳文胸,避免过紧压迫乳腺;断奶时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不要突然停喂。建议哺乳期妈妈每周用手指轻轻按摩乳晕,增强乳腺导管弹性,就像定期给水管做“保养”。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