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医生科普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张军辉:读懂体温信号 科学判断小儿发热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2025-06-10  健康大河南

  健康大河南讯:(文|新密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张军辉)当孩子额头滚烫,小手攥着你的衣角,每一位家长都会心头一紧——“是不是发烧了?”在儿科门诊,发热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约占儿童急诊的40%。然而,发热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身体对抗感染、炎症或其他异常的一种防御反应。如何科学判断孩子的发热情况,成为家长守护孩子健康的必修课。?

  一、体温的“正常波动曲线”?

  与成年人相对稳定的体温不同,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体温更容易受环境、活动、饮食等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儿童的腋温在36℃-- 37.2℃之间波动,口腔温度比腋温高0.3℃-- 0.5℃,直肠温度则比口腔温度再高0.3℃-- 0.5℃。值得注意的是,午后、运动后、进食热饮或哭闹后,体温可能会暂时性升高 0.3℃-- 0.5℃,这属于生理性体温波动,并非真正的发热。?

  判断孩子是否发热,需要多次测量并结合具体情境。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测量时确保孩子处于安静状态,避免刚喝完热水、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如果腋温超过37.3℃,则可判断为发热;若体温在 37.3℃-- 38℃之间,属于低热;38.1℃-- 39℃为中度发热;39.1℃-- 40℃为高热;超过40℃则属于超高热,需立即就医。?

  二、发热背后的“健康密码”?

  发热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并非完全成正比。有时孩子体温高达39℃,精神状态却依然良好,能正常玩耍进食;而有些孩子低热37.5℃,却萎靡不振、拒食哭闹。因此,除了关注体温数值,更要观察孩子的伴随症状和精神状态。?

  (一)症状观察的关键线索?

  发热伴流涕、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若孩子体温超过38.5℃且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呼吸急促、喘息,需警惕支气管炎或肺炎。?

  发热伴皮疹:若发热1--2天后出现红色斑丘疹,可能是幼儿急疹;若皮疹呈水疱状,需警惕水痘;若口腔、手心、足底出现疱疹,则可能是手足口病。?

  发热伴头痛、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需高度警惕脑膜炎、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这属于儿科急症,应立即就医。?

  反复低热伴盗汗、消瘦:需排查结核感染、风湿性疾病等慢性疾病。?

  (二)精神状态的“晴雨表”?

  精神状态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虽然发热,但仍能正常玩耍、进食、互动,说明病情相对较轻;反之,若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眼神呆滞、拒绝活动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需及时就医。?

  三、特殊情况下的“警报信号”?

  新生儿发热: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体温超过37.5℃,需立即就医。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轻微感染也可能迅速发展为严重败血症。?

  热性惊厥:约3% --5%的儿童在发热过程中会出现惊厥,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首次惊厥发生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排查潜在病因。?

  超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40℃且持续2小时以上,可能导致脑水肿、脏器功能损伤,必须紧急降温并就医。?

  四、家庭监测的“黄金法则”?

  记录体温变化:建议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绘制体温曲线,观察发热规律。可使用手机APP记录,方便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关注饮食与水分摄入:发热会加速水分蒸发,导致脱水。鼓励孩子少量多次饮水,可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如口服补液盐)。?

  观察排尿情况:若孩子尿量明显减少、尿液颜色深黄,提示可能存在脱水,需增加水分摄入或就医。?

  五、何时敲响“就医警钟”?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

  体温超过39℃且持续 48小时以上;?

  发热伴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

  发热伴颈部僵硬、意识模糊;?

  热性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

  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仍持续不退或反复发热超过5天。?

  发热是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科学判断与理性应对是家长的必修课。通过了解正常体温范围、观察伴随症状和精神状态、掌握就医指征,我们就能在孩子发热时保持冷静,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当对发热情况存疑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