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马瑜:糖尿病患者的科学用药与自我管理策略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药房主管药师 马瑜)糖尿病,这一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悄然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据最新统计数据揭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患者总数超过1.4亿,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糖尿病版图上占据了首位,也意味着每十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正与这一疾病进行着无声的抗争。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达到了惊人的35.2%,这一数据如同一枚定时炸弹,预示着在未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可能会持续攀升,对国民健康构成更为严峻的威胁。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和日益严峻的疾病形势,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药物治疗作为糖尿病控制的关键一环,其种类繁多,涵盖了口服药与注射剂两大类,每一种药物都承载着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任。然而,选择何种药物并非随意之举,而是需要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以及个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医生作为专业的指导者,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在遵循医嘱用药的过程中,患者应当严格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以确保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
一、精准把握用药时间
不同的糖尿病药物有着各自特定的用药时间要求,如某些药物需在餐前服用,以充分利用其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而另一些药物则可能建议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因此,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在正确的时间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误服,从而确保药物能够发挥最大的疗效。
二、正确掌握用药方法
正确的用药方法对于确保药物效果同样至关重要。对于口服药物而言,患者应当整片吞服,避免嚼碎或掰开,因为某些药物的缓释或控释机制在破坏后可能会失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而对于注射剂,如胰岛素,其注射技巧同样讲究,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臀部等)、轮换注射点以避免皮下脂肪硬化、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和深度等,这些都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注射的安全与有效。
三、警惕药物副作用
虽然糖尿病药物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皮疹、低血糖反应等。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了解并熟悉所服用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有助于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不适。
四、科学饮食,合理搭配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炸鸡、油条、奶油蛋糕等,这些食物不仅容易导致血糖飙升,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反,应增加新鲜瓜果蔬菜的摄入,如黄瓜、番茄、苹果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控制体重、稳定血糖。同时,注意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维持血糖的稳定。
五、规律运动,增强体质
运动是改善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慢跑、快走、游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建议每天至少进行20-40分钟的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确保在安全范围内进行锻炼,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六、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定期监测血糖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初诊患者应每周监测2-3次血糖,随着病情的稳定,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至每月1-2次。通过监测,患者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与医生共同调整用药剂量或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有助于评估药物对身体的潜在影响,及时调整用药策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七、保持沟通,协同管理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患者应主动向医生报告自己的病情变化、用药体验及任何不适,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积极参与糖尿病教育课程,学习疾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对于改善疾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定期监测以及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糖尿病患者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自我管理与依从性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将健康管理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这场与糖尿病的持久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