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健康体检不再是简单的身体年检,而是一次个性化的健康规划。《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不仅仅是项目列表的更新,更是一种健康管理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洪维如此评价。
体检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指引》提出“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基本体检项目+慢性病风险筛查项目”的三级体系。洪维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以往的‘标准化套餐’好比服装店的‘均码号’,虽然能覆盖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但往往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新《指引》带来的‘三步走’策略,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裁缝量体裁衣。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从‘被动诊疗’到‘主动健康’的观念升级。通过填写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在体检前就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被动接受检查变为主动参与健康规划。”
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陈志瑾介绍,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一刀切”的体检套餐模式。“三步走”策略构建了一个“筛查-评估-定向”的精准逻辑,使体检方案真正基于个人情况“生长”出来,而非从固定菜单中“勾选”。
陈志瑾也强调,填写问卷要秉从“真实客观”的原则,做“客观的记录者”,而非“完美的答题者”。“在填写时请记住,这份问卷不是为了给您的生活方式打分,而是为医生提供绘制您‘健康风险地图’的原始数据。一丝不苟的诚实,是对自己健康最大的负责。”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公众,她建议重点关注四个部分: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个人疾病史与用药史、主观症状与不适。在填写方法上,应力求“量化”和“细化”。例如,对于吸烟情况,需明确具体数量以及吸烟年限;对于运动,需具体填写每周进行高、中强度活动及步行的次数和时长。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检策略应有侧重
陈志瑾表示,20多岁的职场青年身体机能处于巅峰,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埋下隐患。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健康“基线”,纠正不良习惯。在完成基本项目基础上,应重点关注代谢指标变化趋势。针对长期伏案工作的“低头族”,陈志瑾建议增加颈椎/腰椎检查;对于聚餐多的年轻人,幽门螺杆菌检测十分必要。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健康管理中心为体检人员进行心肺功能检测。
35岁以上的中年中坚身体机能开始下滑,代谢综合征风险显著增加。陈志瑾介绍,此阶段是健康干预的“关键窗口期”,体检策略需从基础筛查转向系统评估。除代谢指标全面升级外,应加强癌症早筛。肺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胃肠镜有效筛查并切除癌前病变。《指引》特别建议40岁以上人群增加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这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高发病率与低知晓率、低诊疗率密切相关。
50岁以上的银发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体检核心是“慢病管理”与“重疾早筛”。洪维提出,在中年项目基础上,需要更频繁、深入检查,将骨密度检测、眼底检查、认知功能筛查等纳入常规项目。
不要孤立地看待单个异常指标
体检报告中的异常指标常让人困惑。洪维介绍,关键是要建立全局观念,而非孤立看待单个指标。一些关键指标的轻微异常就应引起高度警惕。例如,当空腹血糖在6.1-7.0 毫摩尔/升之间,或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表明已进入“糖尿病前期”阶段,这是重要的危险警示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管理目标因人而异。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情况的中危人群,超过2.6 毫摩尔/升就应启动积极干预。
陈志瑾建议用“红黄绿”灯法则快速读懂报告:红灯指标需要立即行动,包括形态学检查的“占位”或“可疑结节”,以及关键指标“临界突破”。黄灯指标要求积极干预,如所有处于“糖尿病前期”“正常高值血压”“血脂边缘升高”的指标。绿灯指标只需定期观察,如单纯性肝囊肿、肾囊肿等良性病变。
此外,关注“趋势”重于“单次数值”至关重要。洪维强调,最危险的信号不是“超标”,而是“逐年上升”。即使血糖、尿酸今年还在正常范围内,但如果连续三年都在持续上涨,从正常低值涨到正常高值,这就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危险信号。
体检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拿一份报告,而是指导后续的健康生活。洪维表示,可以从饮食、运动与作息三大支柱入手。饮食调整是健康管理的基石,核心原则是追求均衡、多样化和天然的食物选择。具体而言,应增加蔬菜、水果在全天饮食中的比重,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制米面。科学运动是激活健康的引擎。建议将运动有机融入每周计划中,累计完成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每周应穿插2-3次力量训练或负重运动。规律作息是身体修复的保障。长期熬夜会加剧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并影响身体修复。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