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关乎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影响14亿多中国人的健康福祉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新闻发布会。雷海潮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对卫生健康和人口方面又作出了进一步的谋划和部署。
包括,加快建设健康中国3项重点部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3项重点部署,服务方向、服务模式和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和优化。
随着“十五五”时期医疗卫生六项重点部署的明确,医院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单一诊疗服务延伸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资源集中到大病小病分级诊疗……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关乎医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影响14亿多中国人的健康福祉。
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经验,提出医院转型发展的七个主要路径,重点补充医院管理转型与特色管理制度构建,并通过案例与数据解析其实施逻辑,助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服务模式转型:从“治病”到“管健康”,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传统医疗服务聚焦于疾病治疗,而现代健康需求要求医院将服务延伸至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全周期,根据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将健康关口前移、主动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预防优先,强化健康管理
各级医院都应该将工作重心前移,从“等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找风险”。具体实践包括:
慢性病精准干预。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血压、血糖,结合AI算法生成饮食、运动建议。例如,某三甲医院推出的“糖尿病管理APP”,使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从45%提升至78%。
癌症早期筛查。针对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推广低剂量CT、粪便DNA检测等精准筛查技术。数据显示,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患者不足20%。
健康风险评估。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风险预测,提前3一5年发出预警。
2.全周期贯通,提升诊疗效率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各级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通过不同形式,与社区合作开展健康讲座、义诊,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例如,北京某社区医院通过“健康小屋”提供免费骨密度检测、中医体质辨识,年服务超10万人次。
建立多学科协作(MDT)机制,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病例,组织肿瘤科、心血管科、影像科等专家联合诊疗。上海某医院通过MDT模式,使肺癌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14天缩短至5天。
发展院后康复、居家护理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衔接,形成“治疗一康复一长期照护”闭环。广州某医院推出的“卒中康复包”,包含3个月居家护理指导,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提升40%。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长期随访,通过APP推送用药提醒、复诊预约,提升患者依从性。浙江某医院通过智能随访系统,使慢性病患者复诊率从60%提升至85%。
四川省人民医院通过“健康管家”模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对一指导,结合远程监测与线下干预,使患者住院率下降25%,人均医疗费用减少18%。
■二、资源布局转型:推动分级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我国医疗资源长期存在“倒三角”分布问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机构门可罗雀。通过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等手段,破解这一矛盾,实现“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
1.强化基层能力,筑牢健康网底
三甲医院派驻专家到县级医院坐诊、带教,开展手术示范、病例讨论。例如,河南郑大一附院每年向基层派驻专家超200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000余人次。
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通过远程心电、影像系统,让患者在家门口获得专家意见。贵州某县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使疑难病例上转率从30%降至10%。
建立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如“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稳定人才队伍。江苏某县对基层全科医生给予每月2000元补贴,使人员流失率从15%降至5%。
2.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
聚焦疑难重症,打造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集中资源攻克罕见病、复杂手术等技术难题。例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过技术输出,使省级医院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能力从3家扩展至15家。
完善急诊急救网络,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广东某市通过急救网络建设,使心梗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60分钟。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通过分级诊疗推进,我国县域内就诊率从2015年的82%提升至2023年的90%,患者外转率下降40%。
■三、管理机制转型:深化公益性改革,激发医院内生动力
以公益性为导向,通过价格调整、薪酬改革、综合监管等手段,破解“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顽疾,让医院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同时,结合医院管理转型与特色制度构建,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1.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技术价值
降低药品、耗材价格,提高手术费、护理费、诊疗费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项目。例如,福建三明通过“腾笼换鸟”,将药品耗材占比从40%降至25%,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45%。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成本变化、技术难度定期调整价格。北京某医院通过调价,使儿科门诊费用提升20%,医务人员积极性显著提高。
2.改革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落实“允许突破工资总额、允许收入用于奖励”,建立以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例如,四川某医院将薪酬的30%与患者满意度挂钩,使投诉率下降50%。
对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给予倾斜政策,如提高绩效系数、设立专项补贴。上海某医院对儿科医生每月额外发放3000元补贴,使儿科队伍稳定性大幅提升。
3.加强综合监管,规范医疗行为
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不合理用药、过度检查等行为实时预警。浙江某医院通过智能审核系统,使抗生素使用率从40%降至25%。
定期开展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对违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2023年,国家医保局查处违规医院超5000家,追回医保基金超100亿元。
■四、医院管理转型: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构建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传统医院管理依赖经验决策,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如精益管理、六西格玛)、信息化工具(如ERP、DRG/DIP支付系统),实现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
1.推行精益管理,优化流程效率
对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环节进行流程优化,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例如,某三甲医院通过“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多项服务,使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
采用JIT(准时制)库存管理,减少药品、耗材积压,降低运营成本。某医院通过库存管理系统,使药品周转率提升30%,库存成本下降20%。
2.完善DRG/DIP管理制度,控制医疗成本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或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模式,对不同病种设定支付标准,倒逼医院规范诊疗行为。医院应该细化本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规范诊疗和收费。例如,某市试点DRG后,医院平均住院日从8天降至6天,次均费用下降15%。
将成本控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对超支科室进行扣罚,对节约科室给予奖励。某医院通过成本控制考核,使耗材占比从25%降至18%。
3.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
通过BI(商业智能)工具,对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收入结构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例如,某医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儿科门诊量增长缓慢,及时调整资源投入,使儿科门诊量提升20%。
通过满意度调查、投诉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服务短板。某医院通过满意度监测系统,使患者满意度从85%提升至92%。
■五、特色管理制度构建:差异化竞争,打造医院品牌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医院需通过特色管理制度构建差异化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患者与人才。
1.专科特色管理制度:聚焦优势领域,打造“名院名科”
定期对专科进行评估,明确优势专科、潜力专科与薄弱专科,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专科。例如,某医院将心血管内科定位为“省级重点专科”,投入资金引进设备、培养人才,使该专科在区域内形成领先优势。
在优势专科下细分亚专科(如心血管内科细分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亚专科),提升诊疗精准度。某医院通过亚专科细分,使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从90%提升至95%。
2.人才特色管理制度:以人才为核心,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
对高层次人才(如院士、长江学者)采取“柔性引进”方式,不拘泥于全职聘用,可通过项目合作、学术指导等方式吸引人才。例如,某医院通过柔性引进院士团队,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设立青年人才基金,支持青年医生开展科研与临床创新。某医院通过青年人才基金,培养出10名省级青年骨干人才。
建立“首席专家一学科带头人一骨干医生一青年医生”四级人才梯队,确保人才连续性。某医院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使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从55岁降至45岁。
3.服务特色管理制度:以患者为中心,打造“有温度的医院”
整合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减少患者奔波。某医院通过“一站式”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提升15%。
开展院后随访、健康咨询、上门护理等延伸服务,提升患者粘性。某医院通过延伸服务,使复诊率提升20%,患者口碑显著改善。
通过医院文化(如院训、院歌、院史)与品牌活动(如健康讲座、义诊)提升医院影响力。某医院通过文化品牌建设,使医院知名度区域排名升至前三。
■六、人才建设转型:培养复合型队伍,适应健康需求变化
随着健康需求从“治疗疾病”向“防病康养”延伸,医院需要既懂临床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人文的复合型人才。
1.扩充紧缺专业人才
通过“免费医学生”“定向委培”等政策,为基层补充全科医生、儿科医生。2023年,全国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2万人,创历史新高。
开展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专项培训。广东某医院通过“基层医师能力提升工程”,使全科医生糖尿病管理能力达标率从50%提升至80%。
2.推动医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高校合作开设“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培养既懂临床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医学院推出的“医学数据科学”专业,已培养毕业生200余人。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强化临床实践能力。2023年,全国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达92%,较2015年提升15个百分点。
■七、科技应用转型:发展智慧医疗,提升服务效能
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药械研发,解决“看病难、看病烦”问题,让医疗更精准、更高效。
1.推进医院数字化转型
建设电子病历、智慧医院系统,实现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结算“一站式”办理。浙江某医院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使患者平均候诊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开发肺结节AI筛查、心电图智能分析等工具,提高诊断效率。某AI公司研发的肺结节检测系统,灵敏度达98%,较人工诊断提升30%。
2.支持创新药械研发
医院参与临床试验,加速国产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落地。2023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其中医院参与研发数量占比超60%。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上海某医院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已在全国50家医院应用,使微创手术成功率提升20%。
以转型促发展,共建健康中国。医院转型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革新。通过服务模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机制改革、医院管理转型、特色制度构建、人才科技支撑及人口服务覆盖,医院将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促进”的跨越。
这一过程既需要内部机制调整,也需外部政策支持,最终构建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21世纪的医学,不应只是治愈疾病,更应促进健康。”医院转型,正是这一理念的中国实践。
作者简介
田光建,从事医改、医院管理二十余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医院人文建设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创作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