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今日头条 > 正文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虚假宣传过度医疗隐性返佣等行为实施严惩

发布时间:2025-11-12  来源:   
2025-11-12  健康大河南

  在医美行业中,所谓渠道医美通常是指医美机构通过中介代理商等合作方引流获客,并以支付高额渠道费用作为激励。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美机构快速获取客户,但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和隐患,来看记者的调查——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时发现,深圳婕熹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正在面向全国招募代理。

  记者辗转联系到该机构渠道经理,来到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熹悦荟医疗美容门诊。

  渠道经理表示,这里就是婕熹卡集团总部,目前在全国27个省市已开设200多家分店,“我们公司分为四大项目,就是面部、私密、形体,包括小健康,我们全国有6000多名市场人员,一年的流水差不多一两百个亿。”

  在业务交谈中,婕熹卡渠道经理表示,“通常渠道中介的返佣比例普遍为50%,业绩突出可达到55%。如果说是合作的情况下,正常我们是给到50%,比如说可以制定一个年度任务,总部这边让一部分给你们,一般情况下多增5个点,就是 55%。”

  为了给以渠道身份交流的记者更多的合作信心,渠道经理向记者展示了公司重点推介推广的高端项目“窈窕体康”,并表示集团买断了NCGCF细胞调控因子的技术专利,项目复购率高达70%,在行业内具有独特竞争力,“这个大单,平均客单价在30万到50万,复购率会比较长期,70%的复购率,我们最高的一个客单价将近达到1700万。我们买断了这个NCGCF,就是细胞调控因子,它有28项专利,这个项目除了我们做,别人做不了。”

  然而,记者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发现,以NCGCF及细胞生长调控因子技术为关键词检索到的专利,均因未缴年费或在早期申请时被驳回,而全部处于专利权终止的状态。这意味着这些专利早已进入公共领域,所谓买断专利的说法,并无依据。

  北京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肖江平:

  说是独家买断专利,而实际上这个专利,有的是专利权终止,有的是申请的时候就被驳回,简单讲不是有效专利,更不是独家买断专利,这显而易见,是医美机构对他提供的服务,做出了虚假的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就构成虚假宣传,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构成广告的,根据广告法去认定,那就是虚假广告。

  记者以渠道身份来到武汉悦她医疗美容门诊,一进门,就有几位身着黑色衬衫的年轻男士,来接待记者。这与其他机构以女性工作人员为主的情况不同,对此这位咨询师解释说,是因为来这里的顾客,以中年女性消费者居多,“我们的私人管家,每一位都是那种长相好看,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来这的多数都是女性,她天性对异性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你给她敷一下之后,她今天不光是花钱开心,心里面都开心。”

  在这家医美机构的走廊上,记者看到了非常热闹的场面,身穿黑衬衫的男管家,在无任何医疗防护的情况下,直接为消费者涂着白色麻药,为下一步进行医疗美容做准备。这位咨询师表示,这样的客流量在他们医院几乎是常态,“我们家宜昌每次约顾客都在七八十组以上,就是七八十个客人呀,这样一个月的流水得有多大,超乎你的想象,每个月要做到5000万、6000万的业绩。”

  据这位咨询师介绍,他们这里实行的是会员制,一次性消费4万元及以上,可成为一星会员。消费达百万以上为六星会员,星级越高,消费者享受的附加服务就越好,“比如说生日呀,包括她过来之后有消费的,有积分呀,包括用餐、吃的水果,二星会员8万以上都是不一样的,会有鲜花礼赠。”

  在武汉悦她医疗美容机构,记者当场看到有一位消费者缴纳了8万元的会员费,另一位消费者和记者交谈中,突然压低声音提醒记者,千万不要充值成为会员,“我也花了好多,我后悔死了,交了6万,觉得这就是个陷阱。”

  武汉悦她咨询师强调,一旦建立合作,悦她首先会教渠道中介如何摸清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当把客人带到店里后,医美咨询师会再次对客人,进行消费能力的摸底,“我们会有一个洗客环节,我们会有V1 V2客服小姐姐,进去给她摸底,去放松客户的戒备心理。从摸底的过程中,就会知道客户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最后我们的设计师大概清楚之后,就会做一个相对应的全脸设计。”

  记者以渠道中介的身份,接触了10多家渠道医美机构,竟没有一家机构询问过记者是否具备医学背景或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口才好……我也不是学医的,我初中毕业,我十年前还是干工地的呢,从工地上转变到医美的,那时候工地上一天也就一两百块钱。我们一起长大的发小,他也是慢慢的做这些医院,做渠道做起的,现在也都是在杭州有房有车,劳斯莱斯什么的,做医美里面渠道是最挣钱的,因为利润多。”

  记者在深圳婕熹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总部调查时追问该机构的导购是否具备合法资质和专业能力,对方称机构里的人员都很专业,但他们持有的却是该企业自行印制的美学证,“他们医疗证是没有的,但是他们有美学证,这些是我们这边自己给他们出的所有的题,他们肯定会要去研究这些问题的,所以都是很专业的。”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机构自行培训的证书,不具备法律效力。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美容产业分会法律顾问李莹:

  第一,培训的主体必须是专业的院校,或者是国家允许的专业的机构;第二,不允许对零基础的人进行培训,什么是零基础?我们刚刚提到没有相关的医学或者药学背景,就是医院内部提供的这个证,以及其他没有经过国家相关承认的机构颁发的这些证,都不是法定的证,就是我们要真正的法定上认可的学历证书。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以医美咨询师培训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页面显示有多家机构开设了医美咨询师速成等相关课程,声称可通过短期培训帮助医美小白快速进入医美行业。

  记者看到一个名为夕语咨询的账号,正在网上售卖医美咨询师资料,宣称可以帮助医美小白30天进阶销冠,月入10万。资料中介绍了光电仪器注射材料专业知识培训、美学设计咨询面诊技巧等内容。相关数据显示,夕语咨询的店铺共卖出1,245件商品。

  记者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在网络上存在大量看脸主播医美网红等,也在从事着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服务,以及发布医疗美容方面的科普知识等服务,“一直有黑眼圈,我跟你讲,这边你要用那个有颜色的材料胶原去盖,多盖几次,肯定盖得住的。这边是蛮贵的,像你这种额头两边打个两次的话,估计10万到20万,一次估计要10万块钱,两次估计就15万到20万左右。”

  然而这位给消费者建议的看脸主播,曾经被网友认出原来是一名花店老板:“有些热心网友说这不是以前开花店那个做教练那个十一吗,怎么来看脸了,其实我想说你们还不够了解我,我第一份工作是给别人开门关门的门童,给别人发毛巾的前台。”

  早在2023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严禁无相应医师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在线上线下从事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服务,或利用互联网发布医疗美容知识科普等涉医疗领域专业信息内容。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美业和大健康专委会副秘书长李祥菊:

  指导意见为医美行业立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规矩。首先明确了一点,医美服务就是医疗活动。基于这个前提,严格禁止没有相应医师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从事咨询工作。具体怎么理解这个相应呢?它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入门资质,从业者必须拥有国家认可的医学类学历教育背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岗位能力,这里的相应特指还必须具备与美容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咨询岗位所必须的具体技能。

  相比通过规范诊疗提升服务来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不少渠道型医美机构选择以挤压质量换取短期收益。渠道医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美机构带来了客源和利润,但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和操作乱象,却影响着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美容产业分会法律顾问李莹:

  它是一个连锁反应,侵害的不光是同行业的人、消费者,还有国家利益等等。如何去规范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我认为是从事医美行业的机构要合法合规;第二,是人员,所有的从业人员要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第三,提供的过程中的流程要合法;第四,交付的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要合法。

  专家认为,医疗美容是一种消费医疗行为,它满足的是消费者为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外观而产生的需求,医美作为消费医疗,其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当前缺乏一套真正适用于消费医疗领域的专属法规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美业和大健康专委会副秘书长李祥菊:

  这一乱象持续的存在,根源在于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依据不足。一方面,医美咨询师未被纳入国家职业目录,导致从业人员资质无法定标准,培训认证市场一片混乱。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和执法机构在查处无资质咨询行为时,也因缺乏针对性的明确的法律标尺,而面临困难,正是这种标准缺失、监管乏力的现状,为资质乱象提供了生存空间。

  针对医美行业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可采用挂牌亮证的方法,快速有效的核实线上线下从事医美咨询与美学设计服务的人员、就医引导服务的人员,利用互联网发布医美相关信息的看脸主播、医美网红等,是否符合指导意见的资质要求。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美业和大健康专委会副秘书长李祥菊:

  针对十一部委指导意见中统称的三类医疗美容导购人员,首先要具有医学类学历教育证书,解决入门的问题,确保具备国家认可的医学药学教育背景,建议推出美容医学专业培训证书,解决入行的问题,完成美容医学专业的深化培训,建议推出医美咨询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解决入岗的问题,同时建议推出全国联网电子档案,实现资质可查、能力可溯、身份可验。

  医疗美容作为新兴消费领域,理应以技术与安全为核心,而不应以高额返佣和逐利为导向。

  针对渠道医美乱象,应加快建立医美中介备案制度和资质审核机制,杜绝无证人员进入诊疗环节,同时推动医美收费与服务全过程信息公开,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虚假宣传过度医疗隐性返佣等行为实施严惩。唯有如此,医美行业才能真正回归医疗本质,让变美变得安心安全可控。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