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协会正式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规范》团体标准
5月22日,中国中药协会正式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规范》(T/CATCM 033—2025)团体标准,这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文件。该标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0家医疗机构联合制定,旨在解决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升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的广泛应用,超功能主治用药、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等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引发如“鱼腥草注射液事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何首乌制剂肝损伤事件”等重大安全事件,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并影响中医药声誉。此次发布的《规范》通过明确中成药处方书写要求、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及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规范》首次系统提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辨证论治”核心原则,要求医师根据中医病名、西医病名或两者结合选择中成药,并强调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范围。针对中药注射剂、含毒性中药的中成药、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等高风险品种,《规范》明确了剂量控制、禁忌症及联合用药限制,例如禁止含毒性中药的中成药超剂量使用,要求外用含毒性中药制剂避免用于破损皮肤等。
《规范》从处方书写到用药全过程进行了细致规范:
处方管理:要求处方前记须明确患者身份信息、病名及证型,正文需标注药品名称、剂量、用法及疗程,后记需由医师和药师双签名确认。
特殊人群用药: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群体,提出差异化管理建议。例如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老年人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避免重复用药。
联合用药警示:强调避免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成分重复(如含相同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严禁“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超说明书用药需经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同时加强疗效和安全性监测。
《规范》特别针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其需单独使用、避免混合配伍,并强调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此外,针对运动员群体,标准要求用药前通过安全用药查询系统验证是否含兴奋剂成分,避免因误用导致违规。
随着《规范》的实施,预计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优势发挥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