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感冒”到尿毒症,小诊所滥用抗生素成为“健康杀手”
2025 年 3 月 18 日,浙江宁波上演了一出令人痛心的医疗悲剧。55 岁的贺师傅因感冒低烧前往社区诊所就诊,却在两天后因急性肾衰竭被送进 ICU。经宁波市第一医院诊断,其血肌酐值飙升至 1455μmol/L,远超正常上限 14 倍。这场由感冒药引发的 "药物风暴",再次将小诊所的用药安全问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事件经过:从“普通感冒”到尿毒症
3 月 15 日,贺师傅因低热(37.8℃)、咳嗽来到鄞州区 "仁和诊所"。据就诊记录显示,接诊医生在未进行血常规、肾功能检查的情况下,开具了左氧氟沙星 0.5g 静脉滴注、布洛芬缓释胶囊 + 泰诺片口服,同时注射了阿昔洛韦 0.5g。
"医生说这样好得快,我就没多想。" 贺师傅回忆道。次日,他出现食欲减退、腰部胀痛,但诊所医生仅调整了滴速。17日凌晨,贺师傅排尿量骤减至 50ml/24 小时,被紧急送往宁波市第一医院抢救。
专家解读:小诊所为何成“健康杀手”?
滥用抗生素是隐形的肾脏杀手!
专家指出,左氧氟沙星作为喹诺酮类抗生素,虽对呼吸道感染有效,但过量使用可能引发肾小管损伤。“尤其是患者本身存在脱水、过敏等情况时,风险会显著增加。”
此外,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的不当使用可能抑制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扩散,同时加剧肾脏代谢负担。
中国医院协会统计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68%,远超国际推荐的30%以下标准。北京市卫健委工作人员透露,部分社区诊所存在“重效益、轻规范”现象,甚至违规使用未备案药物。
患者认知误区:“输液好得快”是陷阱
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认为“输液治疗感冒更有效”。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明提醒:“普通病毒性感冒无需抗生素,过度输液可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甚至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利益驱动下的“灰色产业链”
案例频发:多地曝光输液事故
记者梳理近年医疗纠纷案例发现,输液不当引发的严重后果并非个案:
-2023年,河北某诊所因违规使用过期药品致患者休克;
-2024年,上海一诊所因配伍禁忌导致患者急性肝损伤;
-2025年1月,广州某社区医院因未规范操作引发群体感染事件。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诊所为追求利润,通过“过度输液”“滥用高价药”等手段牟利。例如,一瓶普通生理盐水成本不足2元,但输液费可高达50-100元。此外,部分诊所通过“医生回扣”推销特定药品,进一步加剧用药风险。
呼吁加强监管
事件曝光后,小诊所输液有多危险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亿次。网友评论中,“基层医疗乱象”“抗生素滥用”“患者知情权”成为焦点。
法律专家表示,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诊所若存在违规操作,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涉及刑事责任,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他建议患者保留处方、缴费凭证等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多地启动专项整治
针对基层医疗乱象,国家卫健委于2025年3月启动“春雷行动”,重点查处无证行医、违规用药、虚假宣传等行为。北京市卫健委同步推出“诊所信用评级系统”,将违规记录与医保定点资格挂钩。
目前,涉事“康健诊所”已被责令停业整顿,药品及器械被封存。张先生的病情仍在监测中,医生表示,若三个月内肾功能无法恢复,可能需终身透析或肾移植。
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
一次看似普通的输液,却险些夺去一条生命。张先生的遭遇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整个医疗体系的警示。唯有强化监管、普及医学常识、严惩违规行为,才能让“小病致重”的悲剧不再上演。正如王建国医生所言:“健康不是儿戏,每一次诊疗都应慎之又慎。”
基层医疗改革的紧迫性。当务之急是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如电子处方监管系统)实现用药全程追溯。唯有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守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