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有哪些
前天
病房来了一位张阿姨
去菜市场买菜时起身有点猛
结果现在连弯腰都费劲
原来,张阿姨刚领完退休证,心想自己终于能“彻底歇着了”,特意前去菜市场买菜“大展身手”,起身时起猛地后腰“咔嗒”轻响,跟着就是钻心的疼。原以为是累着了,可躺了两天,腰越来越沉。
老伴硬拉着她去医院,片子一出来,医生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纹路说:“阿姨,您这是骨质疏松,腰椎有点压缩性骨折,可得当心了。”
张阿姨愣住了。她一辈子要强,在工厂里扛过零件,在家包揽家务,总觉得自己身体硬朗,怎么刚退休就“脆”成这样?
医生笑着解释,她这年纪,加上绝经后雌激素少了,骨量早就在悄悄流失,这种被称为“隐形杀手”的疾病,正以每3秒导致1例骨折的速度,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而多数人直到发生骨折才幡然醒悟。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属病”,实则不然。它的本质是骨骼代谢失衡,当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骨骼中的钙质不断流失,骨密度逐渐下降,骨骼就会变得像被虫蛀的木头一样脆弱,稍有外力就可能断裂。
除了年龄增长这一自然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正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提前进入“骨骼透支期”。长期久坐不动、过度节食减肥、碳酸饮料替代白开水、防晒过度导致维生素D缺乏,都会悄悄加速骨量流失。
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达19.2%,其中女性更是高达32.1%,而30-40岁的职场人中,骨量减少的比例已接近10%。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排在所有疾病的第二位。
PART.01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1 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时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望或者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伸展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轻,夜间和清晨疼痛重。
2 身长缩短、驼背
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同时因脊髓神经受压,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3 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肋骨、髋部(股骨颈、转子间)、踝部等。
4 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初步了解了骨质疏松,您是不是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骨质疏松是骨密度下降,是不是补钙就行了?
不是这样的,骨质疏松预防需贯穿全生命周期,核心措施围绕“增加骨量储备、减缓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展开。
PART.02
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
一、营养干预:构建骨骼“营养基石”
钙摄入:量化补充,优先食补
不同年龄段每日推荐量:50岁前成人800mg/天,50岁及以上人群(含绝经后女性)1000-1200mg/天。优先通过食物补充,如300ml牛奶(约含300mg钙)+100g豆腐(约含138mg钙)+200g油菜(约含230mg钙),可满足每日近70%的钙需求。
钙剂补充原则:食补不足时,选择碳酸钙(含钙量高,需随餐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或柠檬酸钙(吸收无需胃酸,适合胃酸分泌少的老年人),避免单次大剂量补充,建议分2次服用,每次不超过500mg元素钙。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双途径补充
日晒:每周至少2次,每次15-30分钟,暴露面部、手臂等皮肤,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避免暴晒;冬季或室内活动多者,可适当延长日晒时间。
食物与补充剂:每日摄入1个蛋黄或每周食用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每100g含10-20μg维生素D);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成人推荐量为400-600IU/天,老年人可增至600-800IU/天。
其他关键营养素:协同护骨
蛋白质:每日摄入0.8-1.0g/kg体重,如鸡蛋、瘦肉、豆制品,充足的蛋白质可促进成骨细胞合成,维持肌肉量以保护骨骼。
钾与镁:多吃香蕉、菠菜、坚果,钾能减少尿钙流失,镁参与钙代谢,两者均对骨骼健康有益。
二、运动干预:激活骨骼“代谢活力”
负重运动:刺激骨形成
比如:快走(4-6km/h)、慢跑、爬楼梯、跳舞,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负重运动,可分3-5次进行,每次30-50分钟。
注意事项:关节不好的老年人可选择游泳(水中负重),避免剧烈跳跃、长时间弯腰等动作,防止关节损伤。
抗阻运动:增强肌肉与骨密度
居家方案:用弹力带做手臂屈伸、腿部外展(每组12-15次,每天2组);手持1-2kg哑铃做肩部推举;坐姿抬腿(缓慢抬起小腿至水平,停留2秒,每组10次)。 频率:每周2-3次,隔天进行,给肌肉和骨骼恢复时间。
平衡与协调训练:降低跌倒风险
基础训练:单腿站立(扶墙或椅子,左右腿各10-20秒)、闭目站立(需有人看护)、太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进阶训练:直线行走(双脚交替踩直线)、足跟走/足尖走,提升身体稳定性。
三、生活方式干预:规避骨流失“风险因素”
戒烟限酒:
吸烟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使骨量流失加快;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过量饮酒会干扰钙吸收。
控制咖啡因与高盐饮食:
每日咖啡因摄入量不超过300mg(约等于3杯美式咖啡),避免过量饮用浓茶、碳酸饮料。
避免久坐久躺:
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扩胸、转腰、踮脚尖等动作,防止骨骼因“闲置”而加速流失。
注意安全防护:
居家环境安装扶手(卫生间、走廊)、防滑垫(浴室、厨房),穿防滑鞋,避免地面堆放杂物,降低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
四、定期监测与高危干预:早发现早管理
骨密度筛查:
45岁后女性、50岁后男性,每年进行1次骨密度检测(DXA法),重点关注腰椎、髋部骨密度T值;有骨质疏松家族史、脆性骨折史、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需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
高危人群干预:
骨量减少(T值-1至-2.5)者,除上述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健康补充剂;确诊骨质疏松者,需规范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或促骨形成药物,避免自行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