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怎样判断是不是抽动障碍
小明从在五岁多的时候开始出现眨眼睛、咧嘴的动作,看起来像在“挤眉弄眼”,时轻时重,家人认为小明是故意的,并未重视。8岁多时,他又开始出现甩头的动作,嗓子也总是不停地发出吭吭声,父母仔细观察后发现他确实不是故意的,赶紧带他来医院就诊。医生最后诊断他为抽动障碍。
妇幼健康科普
抽动障碍是什么?
抽动障碍,也称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如:眨眼、张口、咧嘴、吸鼻子、挤眉弄眼、甩头、仰头、耸肩膀、吸肚子、清嗓子、咳嗽声、怪叫等,可伴有异常的感觉,比如脖子酸、肢体不适、咽部异物感等。
怎样判断是不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个排他性诊断,无法通过某个特异性检查来确诊,需要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同时做一系列神经心理行为测试、脑电图、血常规、血沉、抗“O”、血清铜及铜蓝蛋白等辅助检查,鉴别和排除与抽动障碍相似的其它疾病。
抽动障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抽动障碍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身体损害,但抽动的行为易受他人关注,如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
同时,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此外,抽动常伴有诸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等。
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
抽动障碍的治疗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的治疗方式也不一样。
若症状较轻,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治疗,不需要药物干预。
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校和社会活动的中重度抽动儿童,当心理教育和行为治疗无效或无法控制时,需要药物治疗。
对于抽动症,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过度关注及提醒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
避免情绪波动,少看电视、手机,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片。
合理饮食,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含咖啡因、食用色素等食物的摄入。
尽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与老师做好沟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