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监测血糖要注意这5个细节,否则会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家用血糖仪是“控糖好帮手”,但很多人明明按步骤操作,测出来的数值却和医院结果差很多,甚至同一时间多次测量结果也不一致。其实,不是仪器不准,而是忽略了5个关键细节——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血糖值的准确性,做好了才能让测量结果更可靠。
一、 测前“准备”错了
很多人测血糖前只记得消毒手指,却忽略了“手部清洁”和“酒精干燥”,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误差来源:
洗手不能“应付”:测血糖前用流动的温水+肥皂洗手,洗完后用干净毛巾擦干。如果不方便洗手,可用75%酒精擦拭手指,但一定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干再扎针——酒精没干就扎针,会刺激皮肤,还可能让酒精混入血样,导致结果偏低。
别挤手指“太用力”:有些人为了快速出血,会用力挤压手指,这会让手指里的组织液混入血液,稀释血样,导致测量结果偏低。正确做法是:扎针前先搓搓手指,扎针后让血液自然流出,若出血量少,可从手指根部轻轻向指尖推一下。
二、 测血糖“时间”不对
不是“想测就测”,时间错了参考意义不大。很多人习惯想起就测血糖,但不同时间点的血糖代表的意义不同,选错时间不仅不准,还可能误导控糖方案:
空腹血糖:正确的空腹血糖应在早上起床后、吃早餐前、喝任何东西前测量,且至少空腹8小时。如果早上先喝水、吃药,或进食后才测,都不能算“空腹血糖”,结果会偏高或偏低。
餐后2小时血糖:不是吃完饭后才计时,而是从吃第一口饭的时间开始算,2小时后测量。比如早上7点吃第一口饭,就该在9点准时测,提前或推迟10分钟以上,结果都会有误差。
睡前血糖:建议晚上睡前测量,确保测量时间与最后一次进食(包括加餐)间隔至少1~2小时。这样可以避免食物对血糖的直接影响。若结果低于医生制定的目标值,要警惕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酌情加餐。
三、 血糖仪“维护”漏了
血糖仪和试纸需要正确维护,否则即使操作对了,结果也会不准,这3个维护细节别忽略:
新试纸要“校准”:每次换一盒新的试纸,都要先给血糖仪校准(部分血糖仪需要插入“校准芯片”,或按说明书操作校准步骤),不校准会导致结果偏差。
试纸别“乱存放”:试纸要放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且要密封保存(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一般开封后1个月内用完)。如果试纸受潮、过期,或被阳光直射,都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
血糖仪别“碰水、摔落”:血糖仪属于精密仪器,要避免摔落、碰撞,也不能用湿手摸仪器屏幕或接口,否则会损坏内部元件,影响测量精度。建议每次用完后用干净的纸巾擦一下仪器表面,放在专用的盒子里保存。
四、 扎针“部位”选错
总扎一个地方,不仅疼还不准。很多人习惯一直扎手指尖,不仅容易疼,还可能因为局部皮肤变硬、血液循环变差,导致结果不准:
选“手指侧面”比“指尖”好:手指侧面的神经末梢少,且血液循环丰富,血液容易流出,能减少组织液混入的概率。建议每次扎不同的手指,同一手指不同部位。
别扎“指尖正中央”:指尖正中央神经密集,扎针时痛感明显,且长期扎会让指尖皮肤变厚、变硬,影响血液流出,导致测量结果不准。
五、 血糖仪“对比”忘了
定期和医院结果“核对”,及时发现问题。家用血糖仪的结果和医院的静脉血糖结果会有轻微差异(允许误差在±15%以内),但如果差异太大(比如家用测5.0mmol/L,医院测7.0mmol/L),就要警惕仪器或操作有问题:
每3-6个月和医院“对比一次”:建议每次去医院复诊时,带上家用血糖仪,在医院抽静脉血的同时,用家用血糖仪测一次手指血,对比两次结果。如果差异超过±15%,要及时联系血糖仪厂家检查仪器是否故障,或咨询医护人员是否操作有误。
别和“别人的血糖仪”比: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血糖仪,测量原理可能不同,即使同时测同一个人,结果也会有差异,不要拿自己的结果和别人的血糖仪结果对比,没有参考意义。
在家测血糖的核心是“准确”,只有结果准了,才能帮医生判断你的控糖情况,调整饮食、运动和用药方案。如果发现多次测量结果差异大,或对结果有疑问,不要自己盲目地调整控糖方案,要及时咨询医护人员或血糖仪售后人员,找到问题所在。做好以上5个细节,你的血糖仪就能帮你精准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