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心血管对话 > 正文

【胸科大讲堂】什么是心力衰竭?对话孙彦彦: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心力衰竭

发布时间:2023-09-04  来源: 健康大河南   
2023-09-04  健康大河南

  主持人前言: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最后战场。那么,什么是心力衰竭?如何诊断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今天,我们邀请到 郑州大学附属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孙彦彦,请她来给我们普及下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欢迎她的到来!

  主持人:孙主任,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观众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节目提纲:

  问题一:孙主任,什么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诱因都有哪些?请孙主任详细给我们讲解下吧。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线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

  心衰的原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本身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再合并感染、房颤等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劳累、应激、不适当的减药或停药等诱因时,会诱发急性心衰,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发作通常平时的症状就会明显加重,这时就需要尽早就医。

  问题二:那么,当前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国家现有的规模较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年龄≥35岁居民中,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相比较于2000年全国性的心衰流行病学调查慢性心衰患者400万,在过去15年间心衰患者增加了900多万人。城市和农村居民中心衰患病率相似,男性和女性患病率也相似。心衰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75岁的患病率是年龄35~44岁患病率的4倍。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目前心脏病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心衰作为心脏病最后的堡垒,患者也会越来越多。

  问题三: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都有哪些?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主要有左心衰竭的表现和右心衰竭的表现。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会有咳嗽、咳痰、咯血。活动劳累的时候出现乏力、疲倦、运动耐量明显下降、头晕、心慌。如果累及肾脏,会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

  右心衰竭主要是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消化道淤血水肿,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外周循环淤血主要表现为下肢的水肿,会出现颈静脉充盈怒张,肝脏淤血会出现肝脏肿大。

  在各种心衰症状中,最常见的是活动耐力下降(占41.9%)、劳力时感觉气短(占33.0%)和心跳快或感觉心跳不规律(占18.5%)。

  问题四:孙主任,在临床上,如何诊断心力衰竭?

  心衰的诊断我们主要靠患者的症状,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临床表现,以及心脏彩超中左室射血分数、各心腔大小的改变,以及血液中的BNP或NT-proBNP这些指标来判断是否心衰了。如果患者有心衰的病因,再加上刚才提到的这些检查指标的变化,就能诊断心力衰竭。

  问题五:心力衰竭的并发症都有哪些?请孙主任给我们普及下。

  心力衰竭通常会并发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颤、室速等,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轻则有各种心悸、心慌等表现,严重的甚至出现黑曚、晕厥、猝死的风险。

  心衰还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心衰导致肺淤血肺水肿,细菌容易在肺部生长,就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同时合并肺部感染,心衰更不容易控制,所以心衰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加重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心衰引起的胃肠道淤血,肝淤血,还容易并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心衰还容易并发血栓栓塞。因为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导致血流瘀滞,在左室可能出现左室血栓,栓子随血流脱落,就可能导致脏器的栓塞,如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还有些心衰较重的病人活动量受限,长期卧床不能活动,还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等。

  另外心衰长期的药物治疗,比如利尿剂等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尿酸增高等。所以,心衰患者长期服用的同时,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心衰的加重。

  问题六:对于心力衰竭,很多患者非常关心的就是如何治疗了,目前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都有哪些治疗方案?

  心衰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器械治疗。

  首先一般治疗是指去除诱因,比如感染加重的心衰,我们要积极的控制感染。饮水过多或者过度补液,我们就要限制液体的摄入等等。另外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限制钠盐摄入,限制液体摄入量,低脂饮食、戒烟戒酒,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严重心衰伴营养不良消瘦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我们还要注意休息和适度的运动。失代偿期需卧床休息运动多以被动运动为主。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症状的情况下,应鼓励进行适当的运动,以防止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第二个重要的治疗方式就是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症状的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常用的有地高辛、米力农等。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是心衰治疗的基石,通过减轻容量负荷,减轻心脏的负担。还要扩张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改善心衰的症状。另外医生还会给患者处方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比如ACEI或ARB类的……普利……沙坦之类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近年来SGLT2抑制剂等,都是一些经过长期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心衰预后的药物。当然这些药物的治疗都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不要随意的增减剂量。

  第三在手术以及器械治疗上。目前有合并房颤的患者做房颤射频消融术,合并二尖瓣大量反流的患者,有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技术,一些可植入设备,如心脏在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CM(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左心室辅助装置、以及终末期心脏的心脏移植等。

  我们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根据病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我曾经遇到过一例患者,年轻的36岁患者,因心衰入院,心脏彩超射线分数只有30%,在缓解了症状查找病因的过程中,发现是一位年轻的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提示冠脉三支病变,把血管处理好以后,心衰症状就完全缓解,半年后复查心脏彩超、BNP等指标也完全正常了。

  还有一位40多岁的大心脏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这个患者长期的快心室率房颤,考虑该原因导致的心衰,我们给他做了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1年过来复诊,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射血分数也恢复到正常范围。

  另外还有一些结构性心脏病,如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及时的手术治疗后,心衰的病情也得到及时的控制。

  所以,我们在心衰的治疗中,一定要个体化,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问题七:在您的从医经历中,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您有没有在治疗中遇到突发情况,遇到突发情况,您是如何解决的?这个病人有没有让您难忘的故事和细节?

  问题八: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症状和病情。孙主任,在这里,您给些患者提供些指导性的建议吧。

  问题九:定期检测对控制症状很重要。即使病情稳定,定期随访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心力衰竭的管理和检测呢?

  是的,慢性心衰是一个慢性病,不仅仅是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疾病的管理。首先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症状管理、情绪管理、与医生沟通等方面。在症状的自我监测中,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每天按时服药,接种流感疫苗,每天监测体重,液体、盐的摄入量,是否出现疲劳、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服药的依从性对慢性心衰患者尤为重要,患者要了解自我的心功能状态,疾病的相关知识,服药的注意事项等,有研究就表明,心衰患者长期坚持监测体重,并以体重为基础自我调节利尿剂的使用能降低入院的风险,长期坚持还可以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在通过自我调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时就要及时到医院和医生进行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尽早治疗,避免急性心衰的发作。同时,即使病情稳定,定期随访也是非常必要的,按时定期的随访同样也是在降低心衰再入院风险和降低心衰死亡率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问题十:孙主任,在节目的最后,针对如何预防心力衰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症状和病情,您来给大家提一些建议吧!

  预防心衰,首先是需要加强心衰知识的普及,提升心衰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有效率。心衰病人首先要了解心衰的相关知识,及早识别心衰危险因素,在心脏结构变化和心功能下降发生之前提供治疗。

  在一般人群中,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定期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避免吸烟、饮酒等有助于降低未来患心衰的风险。

  对有心衰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尽早血运重建等,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来预防有症状的心衰发生。

  对于已经有了心衰症状的慢性心衰患者,在家要按照医嘱服药,进行体重的管理、限盐限水,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复诊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来预防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

  主持人结语:好的,非常感谢孙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本期节目,大家对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孟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