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今日头条 > 正文

构建层层递进的防护网络,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早防早治

发布时间:2025-11-27  来源:   
2025-11-27  健康大河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引发的全身性综合征?,其危害涉及多器官损伤、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及死亡率升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器官衰竭、反复住院甚至猝死?。我国心衰患者众多,35岁及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3%,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疾病负担仍在持续加重。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值此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提出,亟需将防治关口前移,构建起坚实的“防-治-管”体系。   防:积极干预上游风险   心脏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工作。但当它真的“累”了,迈入“心力衰竭”阶段,就意味着它没力气把足够的血液泵到全身。   张健教授说,心衰不是突然得的,它常常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这些慢性病长期没管好,一步步拖出来的。这就像小河沟淤塞久了,下游就会发大水。只有控制好上游的“泥沙”,也就是血压、血糖、血脂,下游的心脏才能安全。因此,对于心衰,防重于治。   张健教授介绍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筛查与管理,旨在从源头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的进展。公众也要关注并积极干预这些上游风险,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达标范围内,保持健康体重,从而有效延缓甚至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治:多通路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据了解,心衰的一些信号很容易被忽略,比如走几步路就喘、脚踝肿、躺下觉得憋气、总是很累。很多人觉得是“年纪大了,正常”,结果错过了治疗机会。   “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一旦进入下一阶段,往往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黄金窗口期’至关重要。”张健教授指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心内科或心力衰竭专病门诊进行系统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便明确诊断。   张健教授提醒,心衰患者在疾病早期或经过治疗进入病情稳定期后,可能症状并不典型,甚至一些患者没有明显不适,但这不并不代表就是安全的。心衰可能“悄无声息”地进展,感觉良好不代表心脏健康。事实上,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存在,这类看似“稳定”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其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不容忽视。要知道,心源性猝死是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降低猝死风险而言,除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外,药物治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治疗方面,现代心衰管理强调‘多通路联合治疗’的理念。”张健教授解释说,这好比多管齐下,从不同机制共同保护心脏。目前,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启用并优化包括β受体阻滞剂、RAS系统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SGLT2抑制剂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刺激剂在内的联合治疗方案,已被证实能为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改善。   但张健教授同时强调,所有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都必须在专业医师的严密评估和指导下进行。   管: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规范化治疗,对于疾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患者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张健教授表示,心衰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出院绝不意味着终点。数据显示,心衰患者一年内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这与长期的自我管理是否到位密切相关。   坚持规范用药:心衰用药是场“马拉松”,切忌随意停药或减量。患者应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即使感觉症状稳定也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要定期随访,让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科学地优化治疗方案,该调整剂量就调整,该联合用药就联合,目的是为了长期稳定病情,减少住院。   做好每日监测:每日称体重(3天内体重增加超过2公斤需警惕)、记录有无气短加重、下肢水肿等情况,是发现心衰加重的“警报器”。   践行健康生活: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限水管理,严重心衰患者需遵医嘱控制液体摄入。量力运动,在病情允许下,进行散步、太极等舒缓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还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此外,张健教授提出,唯有将“防、治、管”都落到实处,才能在这场与心血管疾病的终极对决中赢得主动,守护好每一颗跳动的心脏。他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始终致力于提升我国心衰的整体防治水平,不仅通过建立全国性的心衰质控体系、推广规范化诊疗流程,还牵头承担了如“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项目”“‘三高’共管项目”以及“中国居民心血管病监测”等一系列政府委托项目,从高危人群筛查、基层防治管理到全国性监测,构建了层层递进的防护网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早防早治,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未来将继续努力,构建起强大的支持网络,帮助患者重返高质量生活。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