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AI+场景+反馈”课程模式,实现医学生与虚拟患者对话教学
在医学教育聚焦“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双提升的行业趋势下,一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色课程《妇幼医患沟通与医疗法规》即将正式走进校园课堂:
11月19日,顶端新闻记者从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张仁德处了解,该课程以技术创新突破传统培训瓶颈,为医学生搭建更具针对性、沉浸式的沟通能力培养平台,为医学教育注入全新活力。
构建“AI+场景+反馈”课程模式
实现医学生与虚拟患者对话教学
作为该门课程的负责人,张仁德介绍,未来,将构建“AI+场景+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培训体系。区别于传统理论讲授与简单模拟演练的模式,课程深度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高度还原临床真实情境的虚拟诊疗空间。
“医学生将通过与AI驱动的虚拟患者开展实时互动,沉浸式模拟门诊咨询、病情告知、纠纷调解等各类核心医患沟通场景——从常规检查结果的通俗解读,到复杂重症预后的审慎说明,虚拟患者会依据预设的性格特质、病情背景作出真实反馈,甚至呈现焦虑、质疑、抗拒等复杂情绪反应,让训练更贴近临床实际。”他说。
为提升培训精准适配性,课程充分吸纳多项教改项目研究成果,针对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培养阶段的医学生量身设计分层训练模块。如针对临床类专业学生,重点强化急诊急救、重症救治、手术风险告知等高压场景的沟通能力训练;针对妇幼等特色专业,深度融入特殊人群沟通技巧与相关法规要求,助力医学生掌握与不同群体的沟通适配方法。
与此同时,AI系统将全程精准捕捉医学生的沟通语言、语气语调、肢体表达等细节,通过智能算法生成多维度评估报告,清晰指出沟通中的优势与短板,并定向推送个性化优化建议与配套学习资源,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学。
坚守医学教育“人文内核”
AI 也将不断进化
在技术创新背后,课程始终坚守“人文内核”的核心定位。未来教学场景中,AI 不仅是高效的“训练工具”,更将成为专业的“人文引导者”——当医学生在模拟病情告知场景中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时,系统将实时弹窗提示,引导其用通俗化表达传递医学信息;当虚拟患者呈现负面情绪时,系统会精准触发共情引导机制,辅助医学生运用倾听、回应等共情技巧满足患者情感需求,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文沟通的本质。
而多项医患沟通教研教改项目的持续支持,为课程内容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实践参考,确保技术应用与教学规律、行业需求精准契合。
据悉,课程未来将逐步拓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搭建开放共享型数字教学平台,让更多医学生便捷获取优质培训资源。同时,将与临床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协同育人,将真实临床案例脱敏后转化为AI训练场景,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衔接。
随着课程落地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将有效弥补传统医患沟通培训中场景单一、反馈滞后、个性化不足等突出短板,助力医学生在步入临床岗位前筑牢沟通能力基础,为未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埋下坚实伏笔。
张仁德指出,依托多项医患沟通教研教改项目的持续赋能与实践积淀,将持续迭代优化课程的技术架构与内容体系。未来,还计划深度融入VR/AR 技术,打造兼具高沉浸感与强交互性的虚拟沟通训练场景,推动医患沟通培训从“高效化”向“精准化、人性化”升级,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方案,注入扎实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