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
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诸宏明在《健康报》发布文章《以改革创新实现强基惠民》,系统梳理了我国基层医疗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优化人才队伍、深化家庭医生服务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基层医疗在老龄化、疾病防治复杂化等领域面对的挑战,为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以下是文章全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8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有许多成绩值得肯定,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坚定信心驰而不息地加以深化。
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2188个县(市、区)开展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人员、服务、技术、管理“四个下沉”持续深入推进。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员下沉。按照政策要求,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要有一名牵头医院主治医师职称的人员常年服务。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得到落实,2024年,县域影像、心电、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以及中心药房累计提供服务近1.9亿次,更多群众享受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便利。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2023年,我国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万名大学生村医走上工作岗位,改善了村医队伍整体学历结构。2023年,全国共有乡村医生110.8万人,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约50.8万人,占比为45.8%。从2012年至2023年的十余年间,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0.81人增长至3.99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促进服务模式转变。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模式不断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2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升至99元,新增了慢阻肺病患者规范健康服务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我国持续推行“六个拓展”,即服务主体由全科医生向专科医生拓展,服务机构由基层向二、三级医院拓展,服务供给由公立向民营机构拓展,签约方式由团队向个人拓展,服务周期由固定1年向灵活周期拓展,疾病管理由慢性病向慢性病和传染病共管拓展。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与激励机制不断深化。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制定印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受度若干措施》,大力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有感”;不低于70%的签约服务费用于签约医生的薪酬分配,激励家庭医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全人群、重点人群签约率持续提升。
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打造出典型经验。2021年8月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在12个省(区、市)遴选12个县(市)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2024年和今年,在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形成两批次23条改革创新典型经验。
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未来,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将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首次突破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0%,预计到2030年将再增加7000余万,随之而来的是人群疾病风险的增加。
二是人口流动活跃。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进一步聚集,人口流入地面临新居民就医和异地就医双重压力,大量新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有待充分保障。
三是疾病防治形势复杂。我国面临传染病与慢性病的双重压力,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从2008年的14%上升至2023年的37%,慢性病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四个方面建强基层网底
面临上述新形势和新挑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持续创新改革,实现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第一,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2025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要围绕“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谋划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织牢建强基层网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要把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基层的重点是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固基础就是要推动资源下沉,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保基本就是要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频次,保障服务质量。下一步,各地应抓住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机遇,在“硬建设”和“软提升”上不断发力。
第二,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促进“四个下沉”落地见效。一是完善和灵活用人制度。推动落实“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在职称晋升、能力提升等方面因地制宜,确保人员“下得去、做得好”。二是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三是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针对“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等,建立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服务的收费和利益分配机制,支持技术与服务下沉。四是落实县域医共体医保资金政策。落实“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政策,建立医保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倾斜性政策,促进患者下沉。
第三,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多渠道扩充基层队伍。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等。二是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推动优秀村医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推动落实村医岗位补助、参加社会保险补助和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政策;多渠道解决在岗村医养老保障。三是完善用人留人政策。全面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等;按照“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原则,提高乡镇卫生院中高级岗位比例;落实“两个允许”政策,使全科医生与县区级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工资水平相衔接。四是按照“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加强什么”的原则,持续提升人员素质。继续做好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加强基层人员传染病、中医药、儿科诊疗等技能培训。
第四,注重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动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让基层百姓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将新技术运用在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中,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在基层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