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正式生效,腕管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被纳入目录
干活累出的“鼠标手”、救灾留下的心理创伤……8月1日,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正式生效,腕管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被纳入目录。不过被认定为“职业病”,需要满足多个条件。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分会常务理事徐毓才表示,根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认定需满足三个前提,即属于目录范围内疾病、存在劳动关系、疾病由职业危害因素引起。
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指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表现为手指疼痛、麻木等。广东省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华商(龙岗)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管铁流介绍,虽然现在很多接触电脑的办公族都受此病困扰,但此次新目录中,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认定,仅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主要涉及船舶制造、电子设备、家具制造等行业的装配工、搬运工等工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还明确,诊断该疾病要有连续3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
针对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管铁流介绍,依据《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该病指的是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后出现的延迟或长期应激反应,适用人群仅限于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诊断该病症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要求患者有参加突发事件处置的职业史,在6个月(含)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病程超过一个月,且该病症导致患者在临床上有明显痛苦,或造成其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受损。
徐毓才表示,职业病诊断与普通疾病诊断的区别在于“溯源”而非“看病”,认定职业病必须证明“职业接触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需查清是否由长期重复作业导致,这需要结合职业史、工作环境调查等多重证据。
管铁流介绍,职业病认定的具体流程上,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均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者经常居住地或户籍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提出申请。劳动者自行申请时,需准备两类核心材料,一是劳动关系证明,如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费凭证等,二是症状证明,如病历、检查报告等。在诊断机构确诊职业病后30天内,劳动者可通过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超过30天至一年内未申请的,劳动者需要及时自行申请),再进行劳动能力等级鉴定(评残)。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待遇。
尽管流程清晰,劳动者在实际申请中仍可能遭遇阻碍。管铁流表示,最常见的是劳动关系证明缺失,如部分制造业工人未签订劳动合同,难以举证,此时可通过工牌、考勤记录、工友证言等其他证据佐证,必要时可申请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另外,职业接触史证明也普遍成为难点。让用人单位出具不利于自身的证明往往不易,这需要诊断机构加强现场调查,结合工作环境监测数据等判定,必要时可依法提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判定。管铁流提醒,对于劳动者而言,了解认定规则、保存相关证据,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前提;用人单位则应加强职业健康防护、主动配合诊断,这才是避免纠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