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名医对话】常淑莹:儿童青少年的前行之路——杜绝霸凌、健康成长与国家未来

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   
2024-04-01  健康大河南

  前言:近期校园霸凌及”淡淡综合征”处于网络热搜,对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人们普遍担忧。在当今社会,儿童青少年及年轻人的成长与发展无疑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然而,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校园霸凌、心理健康问题、价值观迷茫等。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挑战,并探讨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治疗师、硕士生导师常淑莹做客演播室,希望通过与专家的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为年轻人的成长之路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期要点:

  问题一:校园霸凌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其普遍性?

  在谈论今天的主题之前,先让我提及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就在本月,接连发生了几起校园暴力及校园霸凌事件,性质恶劣,公众反响强烈,口诛笔伐,其震动效应、危害效应不言而喻。

  这几起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管窥见豹,迫切要求全社会必须努力应对校园霸凌。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本应是美好的季节,然而,恶性事件无疑给大众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健康大河南栏目组聚焦“杜绝霸凌、健康成长与国家未来”这一主题,回应社会关切,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很有社会意义。

  校园霸凌发生的发生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分性别、种族、文化及国家。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加害者。校园霸凌从时间维度上讲,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不是悲观论,而是客观存在。从学龄维度看,存在于幼儿园到大学,小学~高中为重灾区。从地域维度上讲,美国、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同样也深受校园霸凌之苦。

  校园霸凌与个人的性格、家庭、学校、文化及社会都有关系,具有普遍性,两组数据带你直观感受校园霸凌的普遍性:

  A:据世界教科文组织数据统计,每年全球大概有2.43亿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占据着学生总数的32.5%。这也就意味着,每十个学生中,大约就有3~4名学生遭受霸凌。

  B:在中国青少年一项调查数据中发现,至少30%的中小学生曾经被欺负,32.5%偶尔被欺负,6.1%经常被高年级欺负。

  由此可见,校园霸凌的覆盖面积十分广,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现状使得相关研究、预防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家庭及社会各界也都在积极探寻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保障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问题二:确实,校园霸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那么,在您看来,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对受害者造成哪些深远的影响?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学校管教不到位、国家法规惩处不严历、校园霸凌违法成本不大等。我主要简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发展不成熟。由于儿童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极易受到负面电视节目、暴力视频的影响,加上孩子在叛逆期阶段自我意识较强,情绪不稳定。

  二是家庭环境。孩子需要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有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宽严失度,溺爱、暴力两种极端家庭最要不得。无原则的溺爱,致使孩子惟我独尊,心态畸形,自私自利,漠视他人存在,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也有家长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形成抗争心理,于是破罐子破摔,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习惯于用暴力解决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冲突。还有结构缺陷的家庭,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双方工作忙或者外出打工,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放任自流,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内心变化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甜蜜,这三类家庭的孩子多容易走偏。

  曾经一个遭受校园霸凌多年的孩子告诉我,当她把受到霸凌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家长,他们都不问缘由,反而说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还是你的问题。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告诉老师和家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科学的管教不可或缺,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内心环境。调研显示,56%的受访家长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教育缺位,孩子安全感不足,出现行为偏差没有及时纠正”,50%的家长认为“家庭不睦,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三是学校管教不到位。重“智”轻“德”,法制教育缺失,疏于管理。法制教育的滞后,使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学校不敢管理或疏于管理,孩子犯了错误,但家长不问是非的偏袒,老师不敢管、不愿管,处境尴尬,少数学生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也是校霸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社会不良影响。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受贿等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色情,腐蚀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灵,学会了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校园霸凌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外,更严重的是危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对受害者的心理冲击是深刻且持久的,常常导致一系列负面心理反应和情绪压抑,极易诱发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性格懦弱、自卑猥琐、缺乏勇气,导致厌学、辍学、自杀等极端事件,由于长期生活在不确定性与恐惧之中,惶恐不安,过度警觉、敏感。不但影响未来的学涯及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对于欺凌者而言,这种不良行为同样阻碍了他们的品格塑造和社会化过程。因此,面对校园霸凌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体的伤害和康复,更要从社会层面出发,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这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水平、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等。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校园霸凌的蔓延,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问题三:鉴于校园霸凌的严重性,现有的应对措施似乎并不足够。您认为学校和社会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和加强,以减少或者预防校园霸凌?

  最近我看了一段视频,山东的一位小学班主任,开学专门讲了一堂反霸课,她严肃、高声的对全班同学讲,如果你们被欺负了,不管是谁欺负的,本校的、外校的,低年级的、高年级的,你一定要告诉我,坚信我,一定会为你撑腰,帮你狠狠的打回去。我非常赞赏这个老师的担当,这也是我的第一个建议,老师、学校一定要切实担当起来,提前重视,严肃的预防、震慑,效果会很好,防微杜渐。有些霸凌是发生在校外的,不在老师眼皮底下,有老师撑腰,被霸者也会主动报告,避免怕而不告,对霸凌者就是很好的威慑。

  第二个建议是,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广泛深入的读书活动来引导全体学生,使他们借助优秀作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在读书中既养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又生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经典,隔绝不良书刊、游戏等对学生的精神毒害,把注意力锁定在优秀作品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也让他们没时间和精力惹是生非,回归“书香校园”。

  第三个建议是,学校要重视体育、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消除学生的暴力倾向。增加体育和德育的课程时数,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及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师生培养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提高学生抗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预防与避免学生暴力现象的出现。

  第四个建议是,强化家校沟通、家校共育。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身心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必须担起教育之责,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不负责任的父母,子不教父之过,古已有之。学校可以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第五个建议是,有法必依,犯法严惩,顶格判罚,公之于众,让加害者父母抬不起头来,让加害者自己付出巨大成本。有人说,犯罪低龄,法律拿他没办法,不要忘了,最高检最近对河北校杀事件明确表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责,积极协调推动专门学校建设,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加大教育矫治力度,携手各方坚决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势头,重点是明确可以追诉,非常振奋人心。

  问题四,近几年相关部门出台了法律,学校加强了防范,得到了社会关注,一些机构做了公益科谱,专家进行了支招,家长也很重现,不可谓制度不严、防范不力、处罚不重,但为什么还是不能避免?校园霸凌事件有哪些特点?哪些人群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

  第一,隐蔽性、突然性、长期性、偶发性、伤害性是校园霸凌的突出特点。我们期望孩子健康、顺利成长,可以愤怒,可以谴责,但完全杜绝校园霸凌是不可能的,正如不能淘尽水中的沙子一样。也许某天,又会有新的霸凌充耳,甚至一觉醒来,类似事情祸及你身,你的孩子就是加害或受害的主角,这不是危言耸听与诅咒。需要社会性的、推己性的深思、反思、三思,尽最大的可能,不让霸凌降到我们身上,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霸凌。减少、杜绝校园霸凌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联合作战,家长是其中重要一环,既有保护自己孩子的责任,也有教育预防的义务,此环节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这是最基础的主动预防。

  第二,对象固定。霸凌者通常会选择自己容易掌控,并经过一次直接或间接的行为给被霸凌者造成伤害,并未被告发后固定霸凌的对象。

  第三,行为反复。校园霸凌方式的间接性与隐秘性不易被发现,同时被霸凌者在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霸凌者会无理由地继续其对被霸凌者实施霸凌行为(学界通常使用的霸凌临界标准是每月至少被欺负2-3次,男生间通常有相对更多的肢体冲突,女生之间则更易出现关于彼此体型或外貌的嘲笑和谗言

  第四,方式多样。校园霸凌者主要通过孤立、推搡、恶语相加等方式对被霸凌者实施欺负。霸凌行为主要通过言语、肢体、性、关系、网络欺凌等方式开展。

  第五,造成被霸凌者身心伤害。霸凌行为使被霸凌者在生理上、物理上、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不断地产生自卑心理或者难以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身体障碍者、家庭贫困者、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往往易成为受霸凌者,这些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胆小、怕事、老实、善良,在学校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他们大多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与同学相处的技巧。遇到霸凌后,多不愿向家长、老师反映、求助,或反映了得不到帮助,就闭嘴默默忍耐,助长了加害者的嚣张,形成恶性循环。

  问题五,儿童青少年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应对?学校和家长该怎么帮助?

  对于儿童青少年遇到校园霸凌,我教几条“实”招”。

  第一,不要怕,当有人打你的时候,哪怕再害怕,再疼也要反击;受到多人欺负时,尽量跑到人多的地方去求救,若离人多的地方远,一定要先保护自己的生命,可以借助任何工具,勇敢的打回去,此时你属于正当防卫,让霸凌者知道你不好欺负。

  第二,事后要主动告诉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

  第三,如果经常有人欺负你,还单独约你出去,让你谁都不能告诉,这时候你必须告诉老师、家长,必要时报警,让警察叔叔定位跟踪你。

  第四,遭受过霸凌的学生,平时放学尽量和同学们结伴,必要时让家长接送。

  第五,要强身健体,平时多参加体育运动,也可以学习一些防身术,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总之,面对霸凌,儿童青少年记着不要怕,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积极应对。

  当家长和老师遇到学生受到霸凌时,首先应安抚孩子的情绪,陪伴、理解和共情,缓解孩子的负性情绪,必要时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疏导。

  第二、查出事情的缘由。家长发现孩子遭受校园霸欺凌后,要在孩子情绪稳定后,观察孩子的行为及身体有没有伤痕,迅速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缘由,查清楚来龙去脉。找到施暴者与之进行交流,向施暴者施压,预防以后的霸凌行为。

  第三、向老师学校反应。对于孩子遭受的校园霸凌事件,家长要向孩子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反映。让学校和老师肩负起照看孩子的责任,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对施暴者的管教。

  第四、鼓励孩子。当孩子出现霸凌后的心理反应,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回应。如果孩子不想上学了,那么家长一定要尽量了解孩子不上学的原因,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等,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必要时可以考虑让孩子换一所学校。

  第五、触犯法律的要报警处理。对于触犯法律的校园施暴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家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报警处理,通过法律的途径来惩罚校园欺凌当事人。

  第六、持续跟踪关注孩子。持续关注孩子在校情况,看看孩子在学校是否继续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定期和孩子谈心交流,引导孩子走出校园暴力的阴影。

  总而言之,校园霸凌是一个需要家校合作解决的严重问题。我近期也接连发表了两篇关于预防校园霸凌的公众号文章,呼吁家校沟通、共同制定预防措施、联合应对霸凌、妥善处理事件等措施,共同努力预防和解决校园霸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问题六:刚刚谈到儿童青少年的校园霸凌的问题,现在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称为“淡淡综合征”的心态在年轻人中蔓延,您如何解读这一现象及其与现代社会环境的联系?

  最近,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个新词——“淡淡综合症”,聊称“淡学”。它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意指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情绪淡淡,心如止水,用淡淡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社交能力下降,略带倦怠、无奈却又在努力生活。这一现象已引起一定的社会关注。

  《2023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约31.8%的年轻人表示经常感到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期盼。这一现象多发于青年群体,社会对此看法各异。“淡淡综合症”与现代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首先,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导致淡淡综合症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种持续的压力和紧张状态使得人们很难有时间去思考和品味生活的真谛,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变得对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心理疲惫和精神倦怠的现象。如一朋友的孩子,经常加班至夜里1-2点,

  疲惫不堪,有时间想休息,没有时间去锻炼和交朋友。

  其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转变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影响。随着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盛行,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功成为了许多人的唯一目标。价值观的转变导致年轻人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忽视了生活中那些原本应该珍惜的美好情感和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漠。

  此外,网络社交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淡淡综合症的现象。虽然网络社交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交友空间,但同时也让他们更容易陷入虚拟世界的泥沼中。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对真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变得淡漠。

  从上可以看到,淡淡综合症与现代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重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问题七:“淡淡综合征”是一种病吗?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吗?为什么会出现淡淡综合征这一现象?

  “淡淡综合症”并不是一个医学上的专业术语,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仅是网络上的术语,不是疾病。 “淡淡综合症”可能描述的是一种情感淡漠、缺乏兴趣和激情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如学业、职业、人际关系等。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一些年轻人可能选择采取一种“淡淡”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事他物兴趣减弱、情感淡化。这种“淡淡”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调适,旨在降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减轻压力感,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淡淡综合症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帮助年轻人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情感。这种机制有助于年轻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避免过度受伤。

  然而,淡淡综合症有其消极的一面,过度“淡淡”的态度可能导致情感麻木、生活缺乏动力,甚至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

  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到更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如寻求支持、培养兴趣爱好、调整心态等,是更为重要的。

  出现淡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社会压力与竞争加剧。年轻人面临的学业、就业、婚姻及购房等多重压力增大,导致部分人群选择以淡漠的态度应对,以此缓解压力。

  第二,心理健康问题。当个体遭受持续压力或经历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对日常事务的兴趣丧失和情感反应减弱。

  第三,文化与价值观变化。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一些人可能更趋向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生活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平淡。

  第四,网络与虚拟现实的影响。现代科技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减少,可能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的淡化和情感投入的减少。

  第五,生活模式与预期的变化。面对高房价、职业不稳定等现实挑战,许多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过去那种激烈拼搏的生活方式,转而追求平淡的生活节奏。

  问题八:“淡淡综合征”和躺平、佛系有区别吗?面对这种心态,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年轻人,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挑战的勇气?

  个人认为“淡淡”其实是一种平稳的心境,不像“躺平”那么消极,也不像此前的“佛系”一样短暂,相对更为持久。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淡学”激起了年轻人的共鸣,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淡淡的”态度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用“淡学”建立起自己的堡垒和护城河,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纷纷标榜“淡人”标签,要注意区分自己是“主动做‘淡人’”还是“被动做‘淡人’”。两者的区别在于,“主动的‘淡人’”是年轻人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淡然、简单的生活。这种“淡淡”的情绪也可以是年轻人阶段性的自我调整、自我积累和自我愈合,就像工作累了发会儿呆一样,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人们经历了冷静的思考、积攒够能量,就可以重新出发,迎接新生活。所以我认为这种态度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哲学中找到与“淡淡综合症”相似的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万物自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这种思想与“淡淡综合症”中的无欲无求、淡然处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还提倡“小国寡民”,强调生活简朴、欲望减少的重要性,这也与“淡淡综合症”中追求平淡简朴的生活态度有一定的契合度。 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淡淡综合症”等同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但是老子的哲学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平和态度。

  而“被动的‘淡人’”则是一种逃避,例如因为不想面对成绩而逃避考试,不想面对人际关系而拒绝社交,或是因为受伤,“卷不动”又“躺不平”,被迫成为“淡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要引起关注。

  问题九:说到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人的价值观。您认为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这一目标?

  大有三观,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孝道、慎独、中庸、利他等。要把这些价值观变得有用,化形于行,则要求每个个体要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生活优雅者。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实践是首当其冲的。前几年有个流行的说法,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九零后是脆弱的一代,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记忆犹新的,08年奥运会前,西方国家对我们抵制打压,但伦敦、巴黎衔头,一大批学子挺身而出,予以坚决回击。再举个小例子,我有个朋友,担任一所专科职校的领导,上任伊始,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三观教育,使学生认真学知识、勤奋练技能,互帮互学,强身体、提素质,经过两届学时的努力,学生综合素质大为提高,明显攺观,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问题十:谈到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及生命教育,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年轻人对生命的态度?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年轻人培养积极的生命意义?

  这是很大的一个题目,大题目让哲学家去回答吧。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生理的生命,是个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载体,比如具体到一个人,他有很多关系:亲人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事业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等。所以,个体的生命不仅是属于个体的,更与方方面面存在着密切的勾联,珍视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关系的负责。由此,生命还派生出社会价值的生命,就是生命的利他性,这样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个体认识自己,并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从而积极地追求人生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正确认识,自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二是养成珍惜时间、热爱劳动、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等良好品格;三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因此,生命教育首先是对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导年轻人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珍爱和保护生命。

  问题十一:有了对生命的珍视,如何引导年轻人设定有意义的人生目标?

  引导年轻人制定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首先启发自我认知。帮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现状、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理念。通过反思、自我评估和探索,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动机,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次,探索多元的人生选择。鼓励年轻人多接触不同的领域和经历,以扩大视野和选择范围。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第三,设定具体的目标。按照SMART原则,引导年轻人将人生目标细化为具体、切实可行、可衡量、有时限性的小目标。这样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可以通过实现这些小目标来提升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四,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引导年轻人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负责,学会自律和自我管理。通过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五,提供支持和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家人、朋友、导师、教育等。这些支持和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六,鼓励冒险和尝试:年轻人应该被鼓励去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挑战和冒险。即使他们失败了,这些经历也会成为宝贵的财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成长和发展。

  总之,引导年轻人制定有意义的人生目标需要耐心、理解和支持。通过启发自我认知、探索多元的人生选择、设定具体的目标、培养责任感和自律性、提供支持和资源以及鼓励冒险和尝试等方法,可以帮助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问题十二:最后,让我们将视线放得更远,谈谈如何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国家栋梁。展望未来,您认为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科技等颠覆性科技的崛起,正加速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的教育应助力国家在这个大变局中抢占先机,走向国际舞台中央。面向未来,我以为核心任务仍然是要培养具面向未来的人才。我认为未来人才必备的六大核心能力:

  第一, 创新能力。创新是驱动未来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不断地挑战现状,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种能力需要个体敢于尝试、勇于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方法。

  第二,跨界融合。在知识日益交融的今天,跨界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人才需要能够跨越不同领域,整合各种资源和知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不仅要求个体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跨界合作的意愿。

  第三, 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许多行业和领域的必备技能。未来的人才需要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这种能力需要个体具备统计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

  第四, 终身学习。未来社会变化迅速,知识和技能折旧速度加快,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未来的人才需要能够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适应职场的变化和挑战。这种能力需要个体具备自主学习的意愿和方法,同时也需要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平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五, 团队协作。在高度互联和协作的未来社会,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成功的关键。未来的人才需要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目标。这种能力需要个体具备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需要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

  第六,情商管理。未来的人才需要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能力需要个体具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冲突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具备多维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更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这些能力,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应该是能够渗透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骨髓的。

  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是德、健、能、行四位一体,德为根,健为本,能为基,行为实,德是要教育的,形成自己的品格优势,健是需要运动的,身体好,有精力完成使命,实现目标,能是要学习、创新的,与时俱进,勇于走前人未走的路,行是要动起来的,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敏行讷言,拙朴奋斗才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最佳途径。

  最后,希望家-校-社-医携手共进,给儿童青少年及年轻人创造一条宽松、和谐、积极成长之路,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助力健康中国。

  本期嘉宾:

  常淑莹

  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硕士生导师,注册心理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沙盘治疗师;华西医院“优秀进修心理咨询师”;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心理康复学组 秘书;中国性学会中部专家委员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数字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家庭医生与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个体咨询近6000小时以上;团体心理治疗(包括巴林特小组活动)10000人次以上,主持和参与卫计委和科技厅科研10项,主持和参与河南省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国家级以上论文48篇,参与编写教材2部,擅长学习障碍、亲子关系、社交障碍、强迫症、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咨询和治疗;员工及患者的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河南思客》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 张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