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如果出现萎缩,会有哪3大异常最典型?
清晨,家里的钟声滴答作响,张阿姨一边翻找钥匙一边嘀咕,钥匙刚才还在手上的,她却怎么也想不起放到哪里。傍晚,邻居王大爷路上碰见老友,名字怎么都叫不出口,脸上写满了无奈。熟悉而琐碎的小事,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难题”。更让家人揪心的,是这样的糊涂和变化似乎越来越频繁。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人老了变健忘,其实背后藏着大问题。大脑开始“萎缩”,发出的信号不止是记性差,那些刚被忽略的“小异常”,很可能正是大脑给出的预警。
你以为,大脑萎缩只是“糊涂点”这么简单?其实远远不止。如果你或者身边的家人开始频繁出现这些异常,一定要格外留心,早点发现,或许还能“拯救”大脑的健康。
大脑萎缩出现,哪3大异常最典型?
大脑萎缩通常是脑组织体积减小,神经元损失和连接减少的表现。别以为这只是年纪大,其实背后有不少危险信号。医生根据门诊经验以及多项国内外权威研究,总结出3个最值得警惕的表现:
记忆力和思维变慢,不止是“忘事”
比如说,经常重复问同样的问题,转身就忘了刚刚发生的事情;操持家中琐事变得力不从心,不记得熟悉的电话号码,走熟悉道路都迷糊。你让老人算笔帐,简单的减法都要思索半天,甚至第二步就卡壳。
其实,不只是“健忘”。大脑负责记忆与判断的区域如果受损,越来越明显的认知障碍就会出现。受影响的,还包括注意力和计算能力。这时,旁人最容易掉进的误区就是“老了都这样”,但若一段时间内进展明显,很可能是大脑萎缩已经在悄悄作祟。
情绪、性格、行为变得大不一样
你会发现,脾气比以前古怪,有的人变得爱发怒、孤僻、唠叨,甚至轻微抑郁;有的人忽然变消极、兴趣全无,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也有一些长辈举止和计划力出现变化,比如原本喜欢整洁讲究的老人突然变得随性,生活习惯懒散,不愿意和人交往,甚至出现“被害妄想”、幻听幻觉。
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其实是大脑“司令部”控制区域受到影响的征兆。不少研究发现,这类异常更容易出现在额叶和边缘系统神经元发生损伤的人群中,属于大脑萎缩不可忽视的信号。如果家里有老人脾气行为突然大变,要高度关注起来。
运动与日常动作竟然“卡壳”,生活变得吃力
有的人并非最早在记忆上“亮红灯”,而是动作变慢、协调性下降。比如起身慢、走路东倒西歪、不稳当,老觉得“腿脚不利落”;本来的日常动作,比如系鞋带、用筷子、穿衣服,开始变得不顺手,经常手滑掉东西。有的老人在饭桌上,经常把碗掉到地上或者拿水杯都摇晃不定。
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出现吞咽障碍、大小便控制变差,这些其实是大脑运动协调功能遭到损伤的反应。医生常常用简易智力量表(最高分30分)去评估,脑萎缩相关患者分值往往<20分,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受限。
谁更要警惕大脑萎缩?常见高危人群和病因
年龄超50岁,大脑组织逐年自然萎缩速度加快近15%;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脑出血等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睡眠混乱;长期抑郁、焦虑、情绪障碍,心理压力过大;肥胖,饮食高脂高糖。
大脑一旦“早熟变老”,不光是天赋异禀的天才会被拉下马,更会引来很多生活难题。其实大脑老化不是“一刀切”,有的人生活方式得当,可以延缓很多年。专业数据显示,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积极锻炼和脑力活动,可以让认知障碍风险减少约30%。
怎么办?4个简单方案保护大脑,积极应对风险
坚持脑力锻炼与社交互动
多读书、写字、学习新知识,像打牌、下棋、旅游等日常小乐趣,能激发神经元活力。有研究表明,每周保持3-4次脑力活动的人,患认知障碍概率低20%左右。
饮食均衡,调整生活习惯
建议多吃全谷杂粮、深色绿叶蔬菜、坚果、三文鱼等富含DHA与维生素B12的食物。这种组合能补充神经所需养分,延缓大脑萎缩进程。同时少油少盐,控制总热量。
适度有氧运动,不必猛冲猛练
快步走,每天6000步;慢跑、游泳都行,重点是保持脑部和全身血流通畅。研究发现,规律运动能把大脑萎缩速度减缓25%-30%。
睡眠规律 情绪管理 定期查体
不熬夜,养成在11点前入睡和午休20分钟左右的好习惯。照顾心理健康,远离负面情绪。每年至少做一次头部磁共振或相关项目,及早发现异常。
你能留住大脑,把握“机会窗口”吗?
其实,大脑健康,不是吃某种补品就能搞定的,一切都藏在日常一点一滴的细节中。真遇到记性下降、性格大变、动作僵硬时,不能“拖一拖看看”,要尽快跟专业医生聊一聊,看看到底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