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呼噜”未必是睡得香,警惕喉软骨发育不良
刚出生的新生儿,却像成年人一样“打呼噜”,喉咙里时不时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别光觉得可爱,或者简单归为“睡得香”,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常见的问题: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
一、宝宝“打呼噜”,未必是睡得香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在吃奶、哭闹或平躺时,喉咙里会出现奇怪的声音,像有痰没咳出来,类似“打呼噜”。尤其是刚出生的几周到几个月内,这种声音可能时轻时重。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打呼噜”,而是由于喉软骨发育不成熟,在吸气时容易塌陷,导致喉部通道变窄,气流通过时振动软骨发出的声音,医学上称为“喉鸣”。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是新生儿期喉鸣最常见的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常见。
多种原因引起的,不少学者认为与孕期妈妈的营养有关:比如孕期缺乏维生素D、钙,导致胎儿喉软骨发育所需的营养不足,出生后软骨支撑力不够。
不过家长也不用过度自责,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非“没养好”。多数情况下,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喉软骨会逐渐变硬、成熟,到2岁左右随着喉腔变大,喉鸣会自然消失。
大部分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的宝宝,除了喉鸣外,吃奶、体重增长、精神状态都正常,也不会影响呼吸和吞咽,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只需耐心等待宝宝自行发育成熟,但应注意喂养,给予足量的维生素D并预防呼吸道感染。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1.喉鸣声音很大,甚至影响宝宝吃奶(吃奶时容易呛奶、疲劳);
2.宝宝呼吸急促、费力,嘴唇或脸色发紫;
3.体重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营养不良;
4.喉鸣在安静时也很明显,或越来越严重。
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喉软骨塌陷严重,影响了呼吸或吞咽,需要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比如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维生素D等)。
1. 保证营养,补充维生素D
宝宝出生后,要按照医生建议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IU),促进钙吸收,帮助喉软骨发育。母乳喂养的妈妈也可以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
2. 调整喂养和睡姿
喂奶时注意不要让宝宝吃得太急,避免呛奶;吃完后及时拍嗝,防止吐奶反流刺激喉部。睡觉时可以适当让宝宝侧躺,减少平躺时喉软骨塌陷的程度,减轻喉鸣。
3. 避免过度干预
不要擅自给宝宝喂“化痰药”或偏方,喉鸣并不是“有痰”,盲目用药反而可能伤害宝宝。
4. 定期体检,观察发育
每次体检时告诉医生宝宝的喉鸣情况,让医生评估体重增长、呼吸状态,排除其他问题,比如喉部结构异常、呼吸道感染等。
多数情况下,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随着身体发育会自然好转。家长们只要做好日常护理,保证营养,预防感染,定期观察,就不用过度焦虑。
如果宝宝的“呼噜声”让你不安,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让专业人士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