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管理与自我监测应该怎么做?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高血压已悄然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病。它就像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初期可能毫无症状,但长期的血压升高却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致命疾病。而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模式,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整合中西医的优势,能更有效地稳定血压,守护健康。
一、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在140 - 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 - 99mmHg为1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60 - 179mmHg和(或)舒张压在100 - 109mmHg为2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为3级高血压。此外,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135/8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值≥130/80mmHg也可辅助诊断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高血压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诱因,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长期过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血管收缩,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血压升高;缺乏运动,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外,年龄增长、某些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西医治疗高血压
药物治疗:这是西医控制高血压的主要手段。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各异。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促进体内钠离子和水的排出,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像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进而降低血压,常用于伴有快速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钙通道阻滞剂,例如硝苯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降低血压,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效果较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脏和肾脏功能,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少,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生活方式干预:西医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饮食上,倡导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kg/m?范围内。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代谢率。戒烟限酒,避免吸烟,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同时,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三、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虽无“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伤久病、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情志失调,长期的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引发眩晕、头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也可导致眩晕;劳伤久病,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等损伤肝肾,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血压升高;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阴阳失调,也易患高血压。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高血压。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茯神、夜交藤宁心安神。痰湿中阻型,症状为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等,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常用方剂,方中半夏、天麻化痰息风,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和中。肾精不足型,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等,治疗采用补肾填精之法,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用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补肾阴;偏肾阳虚用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桂、附子等温补肾阳。此外,中医还采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辅助治疗高血压。针灸选取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平肝潜阳、化痰祛湿、补肾益精等功效,从而降低血压。推拿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足底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辅助降低血压。
四、中西医结合管理高血压的优势
协同降压:西医的降压药物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血压,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减少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西药协同作用,提高降压效果,减少血压波动。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平肝潜阳的中药,可更好地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稳定血压。
减轻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西药降压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血糖血脂代谢异常;β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同时,中药还可以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如黄芪、白术等中药可健脾益气,减轻利尿剂引起的低钾血症;麦冬、五味子等可滋阴养心,缓解β受体阻滞剂导致的心动过缓。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西医在治疗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预防心血管事件。中医则从整体出发,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方法,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例如,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药中的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对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管理与自我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应在家中自备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 - 10分钟,测量时保持坐姿正确,手臂与心脏平齐。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遵医嘱服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模式,通过整合中西医的优势,能更好地稳定血压,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积极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与健康同行,有效控制血压,远离高血压带来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