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健康热文 > 正文

高血压对心脏、大脑和肾脏分别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   
2025-04-22  健康大河南

  一、引言

  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其初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患病。然而,持续升高的血压却在体内悄然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了解高血压的致病机制与危害,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守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高血压的基本认知

  1.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可分为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数值越高,对身体的潜在威胁越大。

  2. 高血压的流行现状:随着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攀升。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5%,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加入高血压患者行列。

  3. 高血压的成因:高血压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约占40%,而高盐饮食、肥胖、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则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环境因素 。

  三、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

  1. 左心室肥厚: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泵血时面临更大阻力,心脏为了克服阻力,左心室肌肉逐渐增厚。左心室肥厚初期,心脏功能尚能代偿,但久而久之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 - 4倍。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促使脂质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些斑块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减少心肌供血,引发心绞痛。若斑块破裂,还可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生命。

  3. 心律失常: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结构改变和电活动异常,容易导致心律失常。房颤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房颤发生时,心脏跳动紊乱,不仅影响心脏功能,还会增加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风险。

  四、高血压对大脑的危害

  1. 脑梗死:高血压会使脑动脉内膜受损,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慢。当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时,可堵塞脑血管,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脑梗死。约7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

  2. 脑出血:过高的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承受巨大压力,当压力超过血管承受极限时,血管破裂出血,即发生脑出血。脑出血病情凶险,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幸存者也常遗留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3. 认知功能障碍:长期高血压还会影响大脑的血液灌注,损害神经细胞,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若病情持续发展,可能进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

  1. 肾小球硬化:肾脏内密布着大量的肾小球,是过滤血液、形成尿液的关键结构。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结构破坏,逐渐发生硬化。随着硬化的肾小球数量增多,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2. 蛋白尿:肾小球损伤后,其滤过屏障功能受损,原本不能通过的蛋白质会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蛋白尿不仅是肾脏损伤的标志,还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3. 肾衰竭:当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时,就会发展为肾衰竭。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六、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1. 健康生活方式: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体重,保持身体质量指数(BMI)在18.5 - 23.9之间;戒烟限酒,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 定期监测血压:成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每年至少测量1次。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如家族有高血压病史、超重肥胖者,应增加测量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 规范药物治疗:确诊高血压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通过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有效降低心、脑、肾等器官损害的风险。

  七、总之

  高血压看似悄无声息,却如同潜伏在体内的“隐形杀手”,持续威胁着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健康。了解高血压的危害,重视预防和治疗,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定期监测血压,规范药物治疗,才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不良影响,守护生命健康。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应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共同对抗这一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


[责任编辑: 鲁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