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慢性胃炎,被大家忽视的胃部健康危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反复胃痛、胃胀、嗳气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难题。据统计,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高达80%,且呈年轻化趋势。这种看似“小毛病”的胃部不适,若长期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逐步演变为胃溃疡、胃黏膜萎缩甚至胃癌。面对慢性胃炎这一顽固病症,中西医协同作战的综合疗法,正为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析慢性胃炎的病因、中西医特色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通过协同治疗直击“病根”。
一、认识慢性胃炎:被忽视的胃部健康危机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餐后饱胀感或空腹时胃部不适。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可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因存在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被视为胃癌前状态,需高度警惕。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首要致病因素,中国人群Hp感染率超50%,它能分泌尿素酶、毒素等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不良饮食习惯如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均会削弱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防御机制失衡,进而引发炎症。若病情反复迁延,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就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增加癌变风险。
二、西医治疗:精准对抗胃部炎症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为核心。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主流的四联疗法是根治关键,即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 + 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0 - 14天,可有效杀灭细菌,根除率达85% - 90%。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导致的胃痛、反酸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能发挥重要作用。前者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强力抑制胃酸分泌,常见药物有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后者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能阻断组胺与胃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减少胃酸分泌。针对胃胀、消化不良症状,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缓解腹胀不适。
此外,胃黏膜保护剂也不可或缺。铝碳酸镁咀嚼片能迅速中和胃酸,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替普瑞酮可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但需注意,西药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长期大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维生素B12缺乏等不良反应,抗生素使用不当易导致耐药,因此规范用药至关重要。
三、中医调理:从整体改善胃部功能
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从而出现胃痛、胃胀等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进行个体化调理。
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常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频繁、情绪波动时加重,采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脾胃虚弱型,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为主要症状,参苓白术散加减可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湿热蕴脾型,可见胃脘胀满、口苦口黏、舌苔黄腻,三仁汤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中药汤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作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改善胃肠动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从根源上缓解症状。
中医特色疗法也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独具优势。艾灸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脾胃功能;针刺内关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胃肠蠕动;耳穴压豆选取脾、胃、肝、神门等穴位,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反射性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改善消化。此外,中药足浴选用艾叶、干姜、苍术等药材,借助足部穴位吸收药力,起到温经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
四、中西医协同:直击病根的最优策略
中西医协同治疗慢性胃炎,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西药四联疗法杀灭细菌的同时,配合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的中药,可减轻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提高患者依从性,增强杀菌效果;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西药改善胃黏膜营养状态,中药则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异常增生,延缓甚至逆转病理改变。
除了药物协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中西医共同强调的重要环节。患者需养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定期复查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胃炎虽病程漫长、容易反复,但只要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治疗的优势,既注重局部炎症的消除,又着眼于整体脏腑功能的调节,配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症状,修复受损胃黏膜,直击疾病“病根”。每一次规律饮食、每一剂中药的调理、每一次中西医的精准配合,都是向健康迈进的坚实一步。重视胃部健康,从现在开始,让中西医携手为您的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