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日常如何做好居家血压监测与健康管理?
在寒冷的季节,不少高血压患者会发现血压像调皮的孩子,变得不太听话,频繁波动。血压波动可不是小事,它与心脑血管疾病紧密相关,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所以,高血压患者做好居家血压监测与健康管理十分重要。
一、血压监测:掌握健康的“晴雨表”
1. 血压计选择: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操作简便,能避免人为误差,适合家庭使用。水银柱血压计需要专业听诊技能,且水银易泄漏,不太适合非专业人士居家测量。手腕式血压计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可能引发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2. 测量频率与时间:初诊及血压不稳定患者,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2 - 3次并记录,连续测7天,取后6天的平均值。血压平稳且达标的患者,每周至少测量1 - 2次。早上测量在起床后1小时内,服用降压药和早餐前、排空膀胱后进行;晚上测量建议在晚餐前,若条件不允许,睡前1小时内也可 。
3. 测量姿势与要点:测量时,手臂自然放在桌上,手掌向上平伸,不要握拳;两腿自然落地,保持上臂袖带和心脏在同一水平高度。测压前30分钟避免喝咖啡、酒、吸烟,保持安静,休息5分钟。衣服过厚时,尽量脱去测压上臂的厚衣服,防止影响测量结果 。首次测量应测双上臂血压,之后选择血压高的一侧进行日常监测,若一侧手臂有受伤、偏瘫等特殊情况则除外。
二、健康生活方式:稳定血压的基石
1.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咸菜、腌制食品等“隐形盐”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等,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稳定血压。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炒菜时控制油的用量,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玉米油等。
2. 适量运动: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散步、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轻度到中等强度的运动,微微出汗即可。每周保持5 - 7次,每次持续30 - 60分钟。运动时间尽量避开清晨血压高峰期,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中若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坚决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同时,尽量不饮酒,若难以避免,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千克/米?,男性腰围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5厘米。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循序渐进地减轻体重。
5.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每天7 - 8小时的充足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阅读、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6. 情绪管理: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遇到压力和烦恼时,可通过与家人朋友倾诉、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避免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
三、药物治疗:遵医嘱是关键
1. 按时服药: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药方和剂量,定时定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需继续维持治疗。
2. 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血压不稳定时,1 - 2周复诊一次;血压平稳后,1 - 3个月复诊一次。
血压波动频繁不可怕,只要高血压患者重视居家血压监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