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访谈】杜廷伟:穿刺活检门道多,癌症诊断 “不踩坑”
健康大河南讯:在癌症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实体瘤穿刺活检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却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对它一知半解,心中充满担忧与疑惑。不少人害怕穿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也不确定检测结果是否精准,更不清楚做完活检后要如何护理。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杜廷伟做客演播室,和我们大家讲讲实体瘤穿刺活检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杜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
问题一: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第一步肯定想知道,究竟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实体瘤穿刺活检呢?你和我们大家讲讲吧。
1. 明确诊断:发现不明性质肿块时,需通过活检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
2. 病理分型:区分肿瘤类型(如腺癌、鳞癌、肉瘤等),指导后续治疗。
3. 分子检测:获取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如EGFR、PD-L1),为靶向或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4. 复发/转移判断:区分原发癌与转移癌,或评估治疗后是否复发。
5. 无法手术时替代方案:患者因身体条件无法手术时,穿刺可快速获取病理。
问题二:提到穿刺,很多人心里一紧,最关心的就是,穿刺活检疼不疼?有什么减轻疼痛的办法呢?
1. 疼痛程度:穿刺时使用局部麻醉,多数患者仅感到轻微胀痛或针刺感(类似抽血)。
2. 减轻疼痛方法:
- 麻醉充分:确保局麻药物起效后再操作。
- 镇静药物:紧张者可提前使用短效镇静剂(如安定)。
- 呼吸配合:医生会指导患者屏气或浅呼吸,减少脏器移动。
- 术后护理:冰敷穿刺点,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不适。
问题三:穿刺活检会不会导致癌细胞扩散转移?这关系到病情的走向。
1. 风险极低:研究显示,穿刺导致针道转移的概率<0.1%(多见于未规范操作的早期技术)。
2. 现代技术保障:
- 套管针设计:活检针外层套管隔离肿瘤与正常组织。
- 快速病理确认:确保一次取材成功,减少反复穿刺。
- 术后放疗/手术:对高风险部位(如胸膜)可后续处理穿刺路径。
问题四:在做穿刺活检前,患者自身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检查呢?
1. 身体准备:
- 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确保无出血风险)。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稳定。
- 部分部位需禁食4-6小时(如腹部穿刺)。
2. 心理准备:
- 提前了解操作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 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暴露穿刺部位。
3. 药物调整:
- 停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3-7天(需医生评估风险)。
- 携带近期影像资料(CT/MRI)辅助定位。
问题五:检查的准确性无疑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穿刺活检的准确率究竟有多高,会不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呢?
1. 总体准确率:约85-95%,受以下因素影响:
- 肿瘤位置:深部或小肿瘤(<2cm)可能取样不足。
- 病理医生经验:罕见肿瘤类型易误判。
2. 减少误诊的措施:
- 影像引导(超声/CT)确保精准定位。
- 多点取材(3-5条组织)提高代表性。
- 结合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综合判断。
3. 补充方案:若结果与临床不符,可重复穿刺或手术切除活检。
问题六:穿刺活检结果出来后,后续治疗方案又该如何确定,以便更好地对抗病魔呢?
1. 制定个性化方案:
-手术决策:根据恶性程度和分期决定切除范围。
- 放化疗选择:敏感型肿瘤(如小细胞癌)优先化疗。
- 靶向/免疫治疗:依据PD-L1、HER2、EGFR等标志物选择药物。
2. 动态调整:
- 耐药后可通过二次活检分析新突变(如EGFR T790M)。
- 治疗有效时活检评估肿瘤细胞活性(如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
问题七:不同类型的实体瘤,在治疗和诊断方法上可能存在差异,那么穿刺活检方法有区别吗?
1. 技术差异:
- 浅表肿瘤(如乳腺、甲状腺):细针穿刺(FNA)或空芯针穿刺(CNB)。
- 深部肿瘤(如肺、肝):CT或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Tru-Cut)。
- 特殊部位(如骨肿瘤):需骨钻或骨穿刺针获取标本。
2. 风险分层:
- 胰腺穿刺可能诱发胰腺炎。
- 肺穿刺需警惕气胸风险(发生率约15%)。
问题八:有些患者年龄较大,或者身体比较虚弱,他们能承受穿刺活检吗?
1. 评估标准:
- 心肺功能(如血氧>90%、无严重心律失常)。
- 血小板>50×10?/L,INR<1.5(降低出血风险)。
2. 替代方案:
- 液体活检(ctDNA检测)用于无法穿刺者。
- 姑息性治疗时,临床诊断结合影像学直接治疗。
3. 支持措施:
- 缩短操作时间(如选择细针穿刺)。
-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预防并发症。
总结
穿刺活检是实体瘤诊疗的核心环节,现代技术已极大提升安全性和准确性。患者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策略,避免因过度担忧延误诊治。
主持人结尾:好的,非常感谢杜主任的精彩讲解。谢谢提供刚刚的分享,大家会更加了解实体瘤穿刺活检的相关知识。穿刺活检作为癌症诊断的重要手段,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尽管它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安全性和准确性都能得到保障。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