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河南手机版
当前位置: 健康大河南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对话邓智建:我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这些事项要牢记!

发布时间:2018-12-12  来源:   
2018-12-12  健康大河南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那么,药品的不良反应具体有哪些?如何辨别?怎样避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邓智建,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

  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从概念上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的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使用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品,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只要使用药品,就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合理使用药品,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其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不可预测的原因。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况?

  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1)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3)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我国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大约20万人。

  更要关注药品严重不良反应,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总体而言,药品不良反应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不可因噎废食,遇到、看到或者听到某某药品有不良反应而拒绝使用或自行停用,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1.副作用

  特点: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治疗时只用一部分作用,其他就成了副作用。

  举例:阿托品可以解痉,但也有抑制腺体分泌,会引起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肿瘤病人应用吗啡制剂导致的便秘,心得安治疗心脏疾病,引起支气管哮喘等

  2.毒性作用

  特点:药品引起敏感性增加,造成功能或器质性病变。 举例:氨基糖苷类导致耳毒性、肾毒性

  3.后遗效应

  特点: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举例:①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数月内难恢复

  ② 巴比妥类、安定类药物、引起次日昏睡

  4.停药综合症

  特点: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举例: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将剧烈回升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特点:药品代谢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举例:① 肌注安痛定引起药疹② 青霉素过敏③ 磺胺过敏④生物制品

  6.特异质反应

  特点:因遗传差异用药后发生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举例:胆碱酯酶缺乏者应用琥珀胆碱后,由于延长了肌松作用而常出现呼吸暂停综合症

  7.药品依赖性

  特点:精神、身体依赖性

  举例:吗啡、可待因

  8.特殊毒性(致畸)

  特点:孕妇、胚胎或发育个体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举例:苯妥英钠(X)、沙利度胺(X)

  9.特殊毒性(致癌)

  特点:改变机体的酶系统和代谢过程来引起“后天性”致癌

  举例:丝裂霉素、氯仿、甲硝唑

  10.特殊毒性(致突变)

  特点:基因信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

  举例:烷化剂、咖啡因

  四、孕妇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回答: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邓智建妊娠开始后的前3~8周应避免使用任何药品,妊娠期的前12周为胎儿发育最活跃的器官形成期, 药品致畸率发生率高;

  2、必须用药时选用无致畸作用的药品;

  3、常见药品可能会有致畸作用如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可抑制骨骼的生长;

  4、 不要随意使用止吐 药品如地西泮、巴比妥、氯丙嗪,

  5 、不要盲目求新使用新特特药品,应在专科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根据不同药品的妊娠危险性分级选择适应的药品。

  五、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识别药品不良反应呢?

  回答:1、查看药品说明书,新的不适是否符合已知不良反应;

  2、时间相关性,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新的不适是不是发生在应用所疑 药品之后。

  3、影响因素甄别,判明新的不适是不是可以用其他原因比如疾病解释。

  4、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进行鉴别。

  六、怎样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1、用药前仔细通读药品的不良反应谱,对新药尤应如此。在使用药品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弄不懂时宜咨询医生或药师。

  2、根据药品说明说以及医生的交待用药,不可自行调整用法用量,听从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比如使用一些药品会引起光敏感症,使您更容易发生日晒伤,用药期间宜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日晒,确实需要外出时,请使用防晒霜,穿长裤、长袖衣并戴墨镜。常见的光敏性 药品有:如抗生素的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磺胺类的磺胺嘧啶;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等;抗真菌药如灰黄霉素;镇静药中的异丙嗪、氯丙嗪;利尿药如速尿、氢氯噻嗪、氨苯蝶啶等。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和呼吸困难戒酒硫,亦即双硫仑,能干扰酒精的代谢过程,喝少许酒就会引发此反应。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 药品有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除了大家比较了解的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等;另外还有甲硝唑(甲硝唑可抑制酒精的代谢,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3、注意相互作用,包括药品与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药品与食物之间的,比如一些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与苯妥英钠、利福平、磺胺甲基异恶唑一起用时,可降低环孢素的血浓度,若与西柚汁(柚子、葡萄)一起服用,可提高环孢素的生物利用度,造成血药浓度的波动,不利于病情。

  4、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持续时间和疗程,防止蓄积性中毒。注意年龄、性别、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和个体差异;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5、对既往有药品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和特异体质的人群,对曾发生或可疑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应尽力防范,方法是“避、忌、替、移”,即为躲避、禁忌、替代和迁移。对易致过敏的药在用前宜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6、抗过敏药的应用应及时,以较快地抑制组胺和一系列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抗组胺药可抑制皮肤对组胺的反应,故在皮试过敏原试验时(如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品等皮试),应在停药48小时后进行。

  7、就诊时(或到药店购药时),将患者病情既往的疾病及目前正在使用中的药品情况如实告诉医生或药师,不要有所隐瞒,如是否有肝脏、肾脏等疾病,是否妊娠,是否有食物 药品的过敏史,是否服用其他药品等情况。

  8、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患者越累越多,他汀类药品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降脂药品之一,通过有效降低血脂、稳定血管内斑块,对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显著作用。随着他汀类 药品的广泛使用,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他汀类 药品(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的肌肉毒性及降脂疗效,从而帮助患者选对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风险。

  七、如何应对药品不良反应?

  1、若治疗及病情允许,停用药品,带上所有使用药品(便于医生诊断是那种药品引起的,并及时治疗,避免自己记错或漏记),并将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详细地告诉医师或药师。以便于医师进行正确判断。在以后就诊中,告诉医生自己会出现不良反应的药品。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如不良反应十分严重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品。

  2、如果不良反应已发生且非常严重,带上所有服用药品,应去医院就诊治疗,采取积极措施,迅速排泄出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或延缓引起不良反应 药品的吸收。可以采取洗胃、催吐、吸附或 药品中和或解毒的方法。

  八、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少就是好药吗?

  回答:不能这样认为。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部分,其详细情况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该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写的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制药企业,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详细地告诉用药者,及时药品说明书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消费者的投诉。

  非常感谢邓主任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希望能帮到荧屏前的您。

  专家简介

  邓智建,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办公室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河南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药物经济学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第一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新乡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

  从事医院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20余年,在药事管理、临床药物合理使用、临床药学工作、临床药师培训管理工作、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深的造诣。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文章2篇。主持及参与厅局级科研6项,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参与撰写《实用药物学应用指南》、《药物学临床实用新编》、《临床外科急诊学》等5部专著。


[责任编辑: 蒋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