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报道 

【献礼医师节·最美女医师】对话陈玉善:行医数载,初心不变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视频回放

  健康大河南讯:女医师半边天,每一个女医师都是一道风景,每一个女医师都是一颗大树,她们医者柔心,她们大爱无疆,她们坚守一线,她们为健康中国筑起高高的丰碑。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特邀中原地区优秀的女医师作客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演播中心,传播女医师大爱,展示女医师风采。

  对此,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科室副主任陈玉善做客演播室,请她和我们分享她的医者故事。

  问题一:陈主任您好,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您从医已经二十余年了,这么多年来,医路前行风雨无阻,那么,您从医的初心是什么呢?又是因为什么选择了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呢?

  陈主任:每个行业、每个人的初心和使命可能不同,但归根结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医生,我的初心和使命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救死扶伤,从大的方面来讲,救死扶伤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为人民谋幸福。

  每个人的从医经历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之所以要当一名医生完全也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们是一个大家族,从我上小学起,家里就经常住着各种各样的亲戚,大部分是来市面看病的,我妈就陪着他们排队、挂号、看病、拿药,那时候的医疗资源不是很丰富,每次都要很长时间,父母也很疲惫,而且有时候对于病痛也很无知、无助,所以,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就下决心要当一名医生,来解除更多人的痛苦。

  作为医生,我们的使命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治病救人,一切为了病人,和患者一起战胜疾患、痛苦。这是从我成为医学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坚定下来的信念。在作为一名医学生实习的时候已经接触到心内科介入手术,那个时候全国能够做介入手术的医生还很少,经常听老师讲一些手术相关的知识,看着患者做完手术能够很快解除病痛,就想,我也要成为一名心血管介入医生。

  问题二:陈主任,您认为医生在社会中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角色?能否结合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陈主任:其实医生和大家一样,都是肉体凡胎的俗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是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我们每天面对成败交替上演成为日常。有时候,医生的一句鼓励,就成了患者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有时候,患者的一份信任,就成了医生放手一搏的勇气。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医学专家,具有诊断和治疗能力,以符合伦理和高效的方式照顾患者,寻找相关信息并将它应用于临床,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第二应该是一名沟通者,医生应该和患者或家庭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第三应该是合作者,应该和其他医生、医疗专家们有效协商,进行跨学科合作。第四应该是一位管理者,有效利用资源,在患者照护、学习需求和外部活动之间实现平衡。第五应该是一位健康倡导者。能够识别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有效地改善患者和社区的健康做出贡献,既要治病,更重要的是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第六应该是一位专业人才。以诚信、诚实和同情心实现最高的医疗质量,要有恰当的个人和人际专业行为素养,以符合医生义务和伦理方式行医。

  问题三:您从事心血管20余年,一直战斗在临床一线,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再到高级职称,每一步都代表着成长,背后都藏着艰辛和付出。那么,是怎样的一个理念,一直在支撑着您一步步走到今天呢?

  陈主任:奉献。中国著名的外科专家裘法祖教授曾说过:行医所需要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学医是件很苦的事情,有奉献精神是心血管医生的先决条件。而永远保持勤奋努力的行动,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激情,抵抗各种诱惑的自我控制力是成为一个医生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一名成功的医生,不能只有技术,没有关爱;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告知,没有沟通。

  问题四:那么您觉得,在您所从事的医学行业内,先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起,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最有益于发展呢?

  陈主任:去年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中国机长》,最后机长说的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第一是尊重生命,第二是尊重责任,第三是尊重规则。我想,我们医生的工作性质,跟机长有些类似,这三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临床医生和临床工作。

  医学教育本身是漫长的,青年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要再经历两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我们在做住院医师阶段,能切实感觉到自己在临床所学的知识能很好地应用在患者身上,我们仿佛能听到自身知识增加的声音,这是一名医生成长的黄金时间,切记不要把它浪费掉。

  医生成长的另一个黄金时间就是主治医阶段。住院医生阶段,虽然知识在不停增加,但是缺少独立做决定的训练,只有在主治医阶段,自己独立面对压力、面对恐惧的时候,才能获得决断能力。

  这两个阶段对青年医生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把时间放在自己的患者身上,放在读书上面,放在真能力、真实力的积累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医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临床。在一线工作,要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最重要的地点就是在患者床边。只有跟患者近距离接触,才能学到真本事。在这过程中,问病史非常重要,不同的医生问病史的风格不一样,要在反复实践中成为佼佼者,将患者愿意诉说、不愿意诉说的都问出来。并且在沟通过程中,赢得患者的信任。不管是大专家还是小医生,只有站在患者床边的医生、全程管理患者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医生。

  问题五:您主要负责CCU工作,每天面对很多疑难杂症,第一时间诊断、鉴别诊断、快速处理,使得一个个生命起死回生。陈主任,您从医以来,令您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救治经历是什么?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陈主任:CCU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抢救画面,这种事情太多了,从20多岁的年轻的病人,到前几天的近百岁的老人的急性心梗的抢救,每天每天,有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去年端午节抢救的一个28岁年轻的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的女病人。那天刚好是高考的第一天。这个女病人是外地来郑州打工的,她爱人在深圳打工,母亲跟她一起在郑州帮她看2岁的女儿。。。。。。。

  问题六:您参与过几千台冠脉介入手术,对于各种手术技术都游刃有余。那么,为了练好技术,您都付出过哪些努力呢?

  陈主任:医生很辛苦,而心血管介入医生更辛苦!目前,心血管介入手术已经很普及了,和普通手术相比,介入手术显得更“费劲”——需要穿铅衣、戴铅帽、戴防护眼镜,一套装备差不多30斤,一台介入手术通常1个小时左右,碰到比较难做的手术,四五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一台手术下来,真的就像大家在电视上见到的一样,衣服全部湿透,这是每一位介入医生首先要具备的体力要求。而每个手术日都需要做十几台、几十台这样的手术,做到深夜一两点是家常便饭,通宵也是经常有的,我记得做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应该是从头天的早上八点一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十二点。而除了对于体力的考验以外,为了做好介入手术,更需要的还有扎实的基本功,了然于心的理论基础和千锤百炼的手术技巧。作为一名心血管介入医生,应该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你所做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怎么样来应对。所以,对于每一个病人我们都要进行术前讨论,从基层医院转上来的复杂病变病人,我都要反复复习光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琢磨、考虑手术方式、步骤,先在心里预演手术过程,再胸有成竹的上台手术,让每一个病人都满怀希望而来,满意而归。

  问题七:据了解,咱们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于2010年10月,是河南省第一家胸痛中心,也是全国中医系统第一家胸痛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相信在建立过程中也一定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吧,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陈主任: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了,前一段兄弟医院来我们医院参观交流时,我还整理了一个PPT,记录了我们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十年的辛路历程。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在全国也属于非常早的一批,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办法都需要我们自己一点一点去抠,一点一点去琢磨,因为中间有很多规章、制度性的东西,考虑不全面的就会影响胸痛中心建设进程。为了做好区域协同救治网络,要一家医院一家医院的去跑,去灌输思想、去培训、去演练、去互动,让大家养成习惯,来一个急性心梗的病人应该怎么处理、怎么上传心电图、怎么转运、怎么启动导管室、怎样绕行急诊科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急诊手术,这些都是一个个细节堆积起来的。我记得,建设之初,我们有个建设办公室三人小组,整整半个月都是吃住在医院的,没有地方睡,都是蹭护士值班室的地方,有时候没地方了,就两个人挤在简易沙发床上凑合一夜,第二天还是精神抖擞的上班!觉得很累,但是很开心,尤其是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在我们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觉得付出有了收获,更开心!

  问题八:那么,咱们胸痛中心主要针对哪些患者进行救治呢?很多胸痛病人都是急症,抢救可以是以秒计时的,咱们胸痛中心在救治急症病人上,都有哪些优势呢?

  陈主任:胸痛中心的疾病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急、变、杂、精”。急是指的来胸痛中心看病的每一位病人,都是急的,要不然他不会半夜来看急诊,所以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位来看急诊的病人,。但是,有些来看急诊的是疾病真的很重,很急,而有些是可能疾病并不是很重很急,但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心情很着急,我们医生又要第一时间分清楚哪些真正是危及生命的急性病人,把最先的抢救给那些真正需要的病人。那么我们怎么分清楚哪些病人是急的,第一问病史:那些严重胸闷、胸痛、气喘、大汗,既往有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甚至放过支架、搭过桥的病人一定是高危病人,我们就把这些高危病人直接送进抢救间。第二要测量生命体征,血压过高或者过低,或者两侧血压值差别很大;呼吸过快或者过慢;心率过快或者过慢,这些都是高危人群。第三就是第一时间进行辅助检查,最主要的就是:心电图和心梗三项、D-二聚体,如果心电图有问题或者怀疑肺栓塞,那就要立即启动导管室做急诊手术或者立即启动CT室做肺动脉CTA。

  第二是变,就是病情变化很快,要严密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判断出来并且快速处理。

  第三是杂;急诊胸痛病人症状多种多样,比如有些病人是描述的胸闷胸痛,这些咱们通常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病人症状可能多种多样,比如可能是上腹部疼痛(下壁心梗时候)、左上肢疼痛、背疼、牙疼、颈部发紧,这些可能都是冠心病的发病症状,所以不能放过任何一条线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病史都要引起医生足够的重视。而且胸痛病人一般为老年人,同时合并很多种病,着很多种病之间可能又存在着用药之间的矛盾,所以医生更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平衡治疗的获益和风险,还要及时和病人家属沟通。

  第四是精,这个精指的是精准治疗。目前医疗技术已经非常先进,那么对于急性心梗病人怎么样实现精准治疗呢?是不是所有的急性心梗病人都需要放支架呢?这是咱们所有人都很关心的问题,答案显然不是,那么哪些人需要放支架,哪些人不需要放支架,有什么标准,如果放支架,我的支架放的好不好,会不会出问题,这些疑问怎么去解决?那就要求我们去精准治疗。怎么精准治疗?我们可以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也就是OCT,可以精确的看出来,我的血管里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狭窄到什么程度,到底需不需要放支架,放多大、多长的支架,支架放的是否成功,我们通过OCT、IVUS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这就是急性胸痛患者的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目前我们医院这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每一位病人都能够享受到高标准的治疗,而且我们的介入团队可以保证365天,24小时开放,有了急诊随时启动,随时激活,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问题九:您也曾前往多地指导胸痛中心建设工作。请问,您认为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怎样的工程呢?它的建立对当地人民意味着什么?对医院的建设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陈主任:在过去的十年中,基于我国胸痛相关性疾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不断攀升的形式,我国对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目前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胸痛中心的基本理念就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最大限度缩短总缺血时间。

  胸痛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从2015年起,政府陆续颁布一些文件、通知,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建设胸痛中心,2020年又提出了要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历经10年发展,中国胸痛中心形成了政府领导、行业推动、医疗机构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模式。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胸痛中心认证100%全覆盖,全国282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实现地市州84%覆盖,全国1386个县级市、县、自治县有胸痛中心建设,实现县域76%覆盖,形成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

  随着胸痛中心的建设,胸痛患者救治能力及效率明显提高,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早期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比例显著提高,由2013年前持续小于30.60%,提高到2018年的45.94%:即自2014年起至今,全国每年增加约3%的急诊PCI,效果显著和持续。

  通过胸痛中心建设,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进入大门到导丝通过的时间(D2W)显著缩短,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第一期结果相比,缩短了36%;接受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进入大门时间到溶栓开始的时间(D2N)缩短了59%。

  随着救治效率的明显提高,病人的预后也明显改善。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19显示,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下降:与Chnia PEACE 数据(10天)相比,标准版胸痛中心(8.5天)缩短了15%,基层版胸痛中心(7.4天)缩短了26%。

  未来胸痛中心还将整合医疗机构学科中心和区域防治体系,实现从急救到预防,从急病到慢病的延伸,形成“三全模式”:全民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完善急救医疗网络,使医疗机构救治体系对于疾病急救、慢病管理、疾病筛查紧密结合,形成专业的医联体,我们认为,未来的区域延伸将会发生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与未来健康中国行动的主旨相结合。是未来进一步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

  问题十:有人说做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第二重叫人文关怀,有悲天悯人之心;第三重,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陈主任:王辰院士曾说过:“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安宁。”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仔细去想,这些幸福感往往都是在被需要的时候获得的,不管是患者、家属,亦或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当你满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满足自己,这种幸福感是由内而生的。

  作为医生,我们的使命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治病救人,一切为了病人,和患者一起战胜疾患、痛苦。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在提醒我们,帮助病人解决痛苦、战胜疾病不仅仅靠技术,还要依靠人文关怀。医生只有在医治疾病的同时,做到同情、理解和关爱病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 我认为,与学习知识一样,人文精神是可以培养的。这一过程应当与医学基本知识教育同步。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天生就缺少同理心的人,并不适合成为医生。可以说,一个不能关爱病患的医生,即使治愈了疾病本身,其行医使命仍旧不完整。

  所以说,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作为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但更为重要的是爱与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更好的服务患者。

  她们的脚步总是很匆忙,她们从来没有睡懒觉的权利,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或许在工作中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委屈,但她们从不抱怨。没有一件事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医生更是如此。坚持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行动是对坚持最好的诠释,不管路有艰难,奉献一生是她们坚持不变的诺言。正如陶翁所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医师节到来之际,真诚的对各位医者说上一句:“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陈玉善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中西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

【2020年08月21日 】 [责任编辑: 田晓飞 ]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