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报道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苏春霞:药食同源与辨证施膳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视频回放 

  中医辨证是指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医学区别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色。“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在中医里,合理的搭配食物,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调养身体的效果。那么,食物就是药物吗?应该如何通过食物和药膳来平衡人体的营养呢?

  对此,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全国首批中医护理骨干、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膝部损伤一科护士长苏春霞做客演播室,请她给大家进行关于药食同源和辩证施膳的科普。

  问题一:上面我们介绍到,您是全国首批中医护理骨干,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荣誉吗?

  苏老师:好的。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培养高层次中医护理骨干人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方案》。2014年在全国首批遴选了5百多名护士,在全国18家优势特色教育基地,进行为期1年的轮转学习,学习期间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我们每个中医护理骨干进行考核。结业考核合格后颁发“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合格证书”,所以很荣幸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护理骨干。

  问题二:看来这一荣誉的获得确实来之不易啊!在获得这一荣誉的过程中,您都进行了哪些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苏老师:我在2015年分别到到南京、广州、福州、济南、成都、南宁等国家遴选的培训基地,进行了轮转学习。在基地参与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病例讨论、个案分析、管理实务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并掌握基地优势特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这次学习不但充实了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各地的中医优势技术,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那么作为中医护理人我们要把所学的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回来后更好地传承,并且在传承中不断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应用。

  问题三:苏老师,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饮食,说到中医食疗我们常听到老人说,咳嗽了熬个冰糖雪梨喝,就会好些,这种说法正确吗?

  苏老师:这种说法呢不完全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日常我们也看到一些人咳嗽后,喝冰糖雪梨不见好的,甚至咳嗽加重的。因为中医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整体和辨症的原则,根据每种食物的性能、配伍等,来帮助人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比如咳嗽,中医辩证就分为外感和内伤引起,治疗时是辩证论治,那么饮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辩证指导。刚才说到冰糖雪梨适用于,由于外感风燥伤肺而导致的咳嗽,咳嗽时干咳没痰,或者是少痰,那么喝这个就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但如果是痰湿蕴肺的内伤咳嗽,痰多有痰,咳嗽反复发作,尤其在早上或者饭后咳嗽更重。那我们喝这个冰糖雪梨可能不会见好,还会加重。因为冰糖雪梨有生津润肺的功效,而痰湿蕴肺的咳嗽,应该利湿化痰止咳的,那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像山药百合大枣粥,这样才能有助于咳嗽的康复。其实我国的食疗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中药的起源是同步的,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这样的说法。

  问题四:那么“药食同源”究竟指什么,您能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吗?

  苏老师:药食同源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从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中有些食物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有治病,那么也就是说这些食物既可做食,又可做药。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逐渐将一些治疗作用明显的食物分离了出来,成为专门治病的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一内容的生动反映。因此,药物来源于食物。

  问题五:那么,您能具体的讲一讲,中药与食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吗?是不是所有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呢?

  苏老师:刚才已经讲了“药食同源”,那么也就是说中药与食物的起源是相同的,很多食物都是因为被发现有某种特定的治疗作用才被确定为药物,有些食物既是可口膳品,又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比如说山药、山楂、百合、枣、姜、枸杞、桃仁、薏苡仁等。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均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讲究根据体质对证调养。需要提醒大家,食疗总体上是一种辅助性健康疗法,它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医疗手段。另外使用药膳,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选用适合病情的药膳,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食疗的功效。

  问题六: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你体寒,不要吃凉性的食物,要多吃点热性食物”。是不是不同体质的人,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食物来调养身体呢?食物的性质主要分为哪些类型呢?

  苏老师:是的,不同体质的人,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食物来调养身体。那食物的性质与中药性质一样,食物有“四性”和“五味” 。

  四性:是指食物寒、热、温、凉之性。如阳虚怕冷体质的人,多食羊肉、狗肉等食物,可温中补虚,抵御寒冷;腹中冷痛可喝生姜红糖水,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所以说羊肉、狗肉、生姜、红糖都属于温热性食物。苦瓜、西瓜都属于寒凉食品,中暑烦热食用。

  五味:是指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味,具有散风寒、散风热、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生姜散风寒、薄荷散风热、萝卜行气、韭菜行血。

  甘味,具有补虚、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如山药补气、猪肝补血、甘蔗补阴、狗肉补阳。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乌梅涩肠止泻。

  苦昧,具有泄下、燥湿的作用。如苦瓜清热利湿。

  咸味,具有泄下、软坚的作用。如海藻消散瘿瘤。

  淡味,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如薏苡仁、冬瓜。

  问题七:辩证施膳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药膳或饮食。如何辩证施膳呢?辩证施膳包括哪些方面的技术?

  苏老师: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的病也可能出现相同的证。根据不同的证候而分别配制膳食。

  比如说:不同的疾病,如果出现相同的证,可选食相同的饮食。如患久泻、子宫下垂等,这两个不同疾病,表现为相同的中气下陷证,就都可选食归芪鸡、黄芪粥等升提中气的饮食。

  另外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证,饮食选择就不同。如同样胃痛,饮食所伤,应食山楂糕、萝卜粥等以消食和胃;寒邪客胃,应食高良姜粥、豆蔻鸡等温胃止痛;肝气犯胃,应食梅花粥、玫瑰花茶等疏肝和胃。

  问题八:都说骨折病人多喝些骨头汤能补钙,帮助长骨头对吗? 骨折后饮食有要求吗?

  苏老师:多喝些骨头汤能补钙帮助长骨头的概念是错误的,骨头汤确实有一定的营养,适量饮用对人体健康有益。值得一提的是,骨头中钙含量多,骨头汤中的钙含量却少得可怜。比如猪骨的钙含量高达65%以上, 用一公斤肉骨头熬汤2小时,1000mL汤中的钙含量也仅不过20mg左右,相当于一口牛奶的钙量,喝骨头汤对补钙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喝骨头汤补钙长骨头,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那么骨折后应该吃什么呢?

  我们医院是一家200多年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骨折病人的膳食指导,早在平乐正骨理论下,我们就制定有骨伤三期辨证施膳处方。临床中我们也在不断的优化整合,整理成册,同时为了更好的传承创新,我们通过护理助手天天学中医,理论学习中医食疗学,医院举办“药食同源科普文化展”,展示各自准备的茶饮、粥羹、膏方糕点和菜品等,并进行现场展示讲解,提高临床护士辩证施膳指导能力。 那么具体的骨伤病人的辩证施膳,是在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创伤诸证从气血论治,骨伤分早、中、后三期,那么我们指导病人饮食也是根据骨伤三期辩证施膳。

  创伤早期:也就是创伤后1-2周,患处肿胀,瘀斑,疼痛剧烈。

  饮食以通络理气、利水消肿、活血化淤、清淡易消化为宜。

  宜进食物: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鸡蛋、赤小豆等,以清蒸或褒汤为好,可用赤小豆适量加水煮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含纤维素多的蔬菜,香蕉、蜂蜜可促进排便。

  推荐:三七当归炖肉鸽、鲤鱼汤

  禁忌食物:①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及厚味之品。

  创伤中期:也就是创伤后3-5周,局部瘀肿开始消退,疼痛减轻,但瘀血肿块尚未完全散尽,时有作痛。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端已趋稳定。

  饮食以活血化瘀的同时,给予补益气血或接骨续筋的食品,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宜进食物:猪腰、猪脊骨、鸡、枸杞子、党参、杜仲、山药、当 归、核桃、芝麻等品。

  推荐:猪骨续骨汤:猪骨、接骨木、黑豆、猪腰、党参、姜葱黄酒适量。

  创伤后期:也就是创伤后6周,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骨痂已生成,饮食应以补气养血、调养肝肾为主。此时不需忌口,饮食可恢复正常。

  宜进食物:胡桃肉、黑芝麻、枸杞子、虾仁、虾皮等。

  推荐:参归炖母鸡:芝麻核桃散

  问题九:药食结合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在药膳和食疗的搭配使用上,有没有什么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地方?

  苏老师:注意食物配伍。食物配伍禁忌是指两种食物在配伍使用时可降低食物的养生或食疗效果,甚或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比如萝卜不能同人参合用,因人参补气,萝卜耗气,故二者合用后补气作用降低。在药膳的运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食物的配伍问题,有少数食物搭配后可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双食记》吴镇宇、江一燕,食物慢性中毒。如柿子与螃蟹同食易致腹痛腹泻等。

  问题十:药膳学有四季四补之说。不同的季节,在食物的使用上是不是也有所讲究?现在天气逐渐热起来了,关于夏季饮食,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根据不同体质的人群,您有哪些推荐吗?

  苏老师:饮食宜忌具有时令特点,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宜忌。

  春天阳气升发,宜养肝,故应稍食韭菜、生姜、玫瑰花等以疏肝理气

  夏天阳气隆盛,宜养心,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食清熱祛暑功效的食物,如绿豆、丝瓜、番茄、西瓜、金银花等。同时勿忘“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切不可过食生冷寒凉之品,以防伤阳。

  长夏湿气重,宜养脾,可多食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利水渗湿之物。

  秋天干燥,宜养肺,宜多食润燥之品,如银耳、芝麻等。少食葱、姜、蒜、韭、椒等。

  冬天寒冷,宜养肾,饮食宜温热,忌生冷、黏硬之物。我国历来就有冬季进补的传统。尤其对身体虚损之人,冬季是调养的最好时机,在这里强调:补之前必须先调脾胃,因为脾胃功能的强弱,常是决定食疗效果的关键。尤其对于脏腑虚弱之人,不可一味强调“虚则补之”,常会出现“虚不受补”之象,非但得不到补益作用,反而增加了脾胃负担,加重病情。

  问题十一:您是膝部损伤一科护士长,请问,膝关节疾病患者,在膝关节的护理上,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没有什么保养膝部的方法,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苏老师:膝盖不舒服的人现在真是越来越多了,据统计目前我国骨关节炎患者超过人口总数的 10%。好好的膝盖怎么说崴就崴了呢?这大概要从「膝软骨」开始讲起……,

  膝软骨作为膝盖的中流砥柱,主要功能就是「分担压力 & 减少摩擦」。膝软骨虽然强大,但一生非常曲折,长期负重 + 频繁摩擦让膝软骨很容易被消耗殆尽。因为膝软骨是一次性消耗品,走、跑、跳,任何日常行为都会产生消耗,一句话总结就是:「用多少,少多少」。其实很多膝软骨在刚出生的时候,寿命都很充足,但不良习惯的摧残,让一些膝软骨早早夭折,最常见的摧残有,肥胖:体重每增加 1 KG,走路时,膝盖承受重量 + 3 KG,跑步时,膝盖承受重量 + 10 KG。

  不良姿态:久坐,久坐不动,会降低关节滑囊的营养传递,让软骨「饿」死。最可怕的是,软骨的损耗毫无声息,不痛不痒难以察觉,起初可能只是下蹲时偶尔弹响,慢慢演化成跑步之后膝盖久久不适,最后变成关节僵硬,甚至要做手术。

  且行且珍「膝」,千万不要到痛的时候才后悔,

  可以这样做好预防:

  1:控制体重,降低膝关节负荷。

  2:减少久坐,每 1 小时站起来走 5 分钟,不仅能让身体恢复张力,还能给软骨「供能」。

  3:适当运动:三个超简单腿部动作。动作一:靠墙静蹲,动作二:坐姿踢腿,动作二:坐姿踢腿。随时随地都能练,当腿部肌肉力量不足时,膝关节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膝关节承受过度压力又致骨头之间的接触摩擦增加,从而产生疼痛。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以正确的姿势走路:走路不要太匆忙,步行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2-3倍,跑步时为体重的4-5倍,因此日常生活中,尽量走路不要太匆忙。(2)运动前充分活动四肢:运动时不要勉强自己,运动后好好放松身体,缓解疲劳:(3)保持作用平衡:购物或旅行中最好将物品平均,分放在两手中,使身体不产生倾斜,或者使用双肩包,这样可以减少对一侧膝关节的磨损或加重患侧疼痛。(4)相对于蹲便,坐便对膝关节的压力大大减小,站立的时候最好有扶手或慢慢扶墙起来。(5)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在寒湿天气中应做好身体的保暖,避免受凉;夏季不易在冷空气出口处待得过久,受凉气的直接吹拂,用空调也不宜使室内温度过低;雨天少出门,避免淋雨,否则可能加重病情。(6)尽可能避免受损和劳损:中老年应尽量避免关节的外伤和反复的应力刺激,上下楼梯及坐椅子时使手,这样都会降低关节软骨受损害的危险性。(7)科学运动。有规律的运动加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支持作用,从而保护关节,同时也能刺激软骨生长。

  自测下膝盖状态:

  「鸭子步」:

  缓慢下蹲到最深,像小鸭子一样,左右腿交替蹲着向前行走。如果下蹲过程中,感觉膝盖前方有针刺一样的疼痛,说明膝关节的髌骨软骨可能有损。如果行走过程中膝盖卡住动不了,则说明半月板可能有损伤。测完之后如果没什么不适感,你的膝盖还是一个好膝盖。

  适当运动:

  动作一:靠墙静蹲,

  双脚打开与髋同宽

  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上半身贴紧墙面

  小腿垂直于地面

  蹲到大腿肌肉酸胀力竭

  重复 5~6 次结束

  动作二:坐姿踢腿,

  坐在椅子上

  保持膝盖在座椅范围外

  整条腿绷直保持水平,

  用力绷紧脚尖感受大腿紧张,

  坚持抬高 30s 放松 5s,

  重复动作,

  动作三:坐姿夹腿,

  坐在椅子上用腿夹住枕头,

  或者一条咸鱼,

  收紧大腿用力夹紧保持 10s ,

  重复 10 次,

  以上三个动作,

  在工位前就可以完成锻炼,

  简单、方便、好做。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且行且珍「膝」。

  好的,非常感谢苏老师的精彩分享。相信通过苏老师的分享,大家一定会更加懂得怎样合理的搭配饮食。第109个护士节昨天刚刚过去,在此,还是让我们真诚的对各位护理工作者说上一句:“感谢有你,感恩有你,你们辛苦了,护士节快乐!”

  苏春霞,主管护师,本科学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膝部损伤一科护士长,全国首批中医护理骨干。

  1998年毕业分配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07年在德国霍瓦德(Hohwald Asklepios)矫形外科医院学习,2009年担任护士长。在膝关节周围骨与软组织创伤、退行性关节炎及膝关节周围创伤后遗症等康复与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经验丰富。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著作4部、参与完成厅局级科研成果奖2项、在研课题1项。

  担任洛阳市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洛阳市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首届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学组副组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院品质管理联合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传承与创新发展共同体第一届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

【2020年05月21日 】 [责任编辑: 方帅 ] 来源: